一语提醒梦中人,阿弦打了个哆嗦:“可、可是按照杨府的说法,景无殇乃是情杀。而且看杨公子的反应,仿佛也类如此。假如景无殇真的是不系舟之人,又因此而身亡,那、那岂非表示杨府也涉身其中?”
两人面面相觑,因为这忽然出现的可能而噤口无声。
袁恕己道:“未来的太子妃杨家,不系舟,暗杀不系舟的神秘黑手……”他苦笑起来:“长安城真是给了我一份其重无比的大礼。”
阿弦则看着他:“大人,要怎么办?”
但凡涉及不系舟,就涉及王朝的旧日隐情,此案不管如何结果,只怕袁恕己都要是武后心头一根刺了。
袁恕己听她流露忧虑之意,却偏笑道:“现在悔怕也已经晚了,谁让先前我想带你走的时候你犹豫不决的?如今只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若上天注定我命止于此,我也只好认命罢了。”
“不会!”阿弦脱口说道。
袁恕己看向她:“嗯?”
阿弦慢慢低头:“……大人会过这一关的。”
袁恕己问:“为什么这样确信?”
“我就是确信,”阿弦的声音越发低了:“现在离开长安,你会后悔的。”
袁恕己摇头:“我不懂。”
忍不住将手指送进嘴里,无意识地啃了啃指甲,阿弦下定决心似的走到袁恕己身旁,微微仰头,在他耳畔低低说了一句话。
那是会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话。
第113章
欲望,形形色色的,潜藏于人的心底,伟大与渺小,黑暗或者光明。
健康,财富,美色,至高无上的权势,还有那些扭曲不可言说的。
其实在有关袁恕己的未来中,阿弦不仅看到了血色。
在曾令她惶恐惧怕不已的血色结局之外,她也看见过令她忍不住微笑的场景。
锋芒外露的年青武官,显赫冠带,意气洋洋。
拜相封王,大概是每个朝臣梦寐以求得到的,而他会走到那一步。
所以当看见那一幕场景的时候,就算是在梦中,阿弦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对她而言袁恕己当然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官,他终于站在一个跟他能力相衬的位置上,阿弦欣慰,同时与有荣焉。
从豳州到长安是个转折,而长安将是他呼风唤雨、再建功勋的地方。
袁恕己同阿弦分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候,他有些难得的恍惚。
先前本来正为宋牢头那件案子而忧心不已,本以为很简单的当街飞头,一桩凶杀案罢了,背后却竟牵扯到不系舟,甚至同未来太子妃杨家有所牵连。
关乎皇室隐秘内情,这案子变成了一个烫手而夺命的毒山芋。
压力倍增之中,忽听阿弦说了那样一句话。
——“现在离开长安,袁大人会后悔的。”
——“因为……以后你会站在很高很高的地方,会拜相封王,受万人敬仰。”
如果是别的什么人,这一句,自是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奉承罢了,大可一笑置之。
但是阿弦是什么人?大概没有人比袁恕己更加清楚。
在桐县的时候她说起有关他的悲惨之极的将来,曾令他内心大受打击。
可是现在……
骑马而回的时候,袁恕己心想:可能吗?
何其古怪,之前阿弦预言那可怕的部分,他口虽否认,实则深信,正因为深信才深惧否认。
可是这会儿恰恰相反,他虽深信阿弦的话,但对这部分,却恍惚觉着“不真”。
但当初在军中的时候,在豳州的时候,他从来对自己都是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他的心愿非常简单而明确——在军中建功立业,在官场出人头地,像是每个有些理想的男人一样,步步登高,最好的境界自然是能呼风唤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当“命运”真的如此告诉他的时候,心中的感觉却如此古怪。
犹如在梦境之中。
这日袁恕己前往大理寺,走到半路,忽然勒住马儿,他抬头看向前方,问身边侍从:“那是吏部吗?”
侍从答道:“回少卿,正是吏部。”
之前贺兰敏之的那句话在心底徐徐升起,袁恕己道:“去打听打听,吏部的崔天官可在。”
吏部。
堂中两人对面而坐。
袁恕己细看对面的崔玄暐——自从回到长安,这还是两人头一次正经照面。
此刻的英俊先生,脸虽然仍是先前的那张脸,气质却大为不同了。
在桐县的时候,这人松下之风,山上之雪,虽然醒目打眼,到底不是如今混在长安庙堂之中长袖善舞的朝臣。
袁恕己道:“之前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之处,还请天官高人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