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当今天子野心勃勃,想要开创一代圣世,做那千古一帝,所以又是整军又是要征商税来充盈国库,忙的一塌糊涂也折腾的外朝苦不堪言,今上竟然在百忙之中还有时间来研究他的思想学说,当真让王守仁有些受宠若惊。
王守仁不解,朱厚炜则是钦佩,真正的钦佩!
阳明心学的出现奠定了王守仁圣人的地位,也让他成为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位圣人。
能让自己的思想学说震古烁今,就算到了后世依旧拥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光是这本事,朱厚炜就望尘莫及。
其实朱厚炜对于阳明心学并不是多了解,总的来说王守仁继朱熹之后成圣,前后两代圣人探讨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秩序的起点和依据在哪里?
两人的回答都是很玄的天理……
不过朱熹的天理,是格物,而阳明学的天理是人心。
简单点说王守仁的观点是通过致良知直指人心的良知来开导,然后就能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王守仁是遵循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直接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可惜竹子的理没革出来还把自己革病了,可也就是因为没革出竹子的理,从此王守仁开始问心从而悟道。
而且最重要的是朱熹的格物和王守仁的致良知不说完全背道而驰,可在本质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朱熹和王守仁都想要以天下为己任,但朱熹是‘得君行道’,也就是通过君主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王守仁提倡的则是‘觉民行道’,也就是通过开启民智,让更多的寻常百姓或者普通读书人来认可自己的思想从而得道,从而催生了既立己也立人的思想道路。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乃是王卿学说的根本。”朱厚炜正色道:“知而不行,不算真知,良知无不行,只有自觉之行方才为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有一种错觉,觉得当今天子所理解的心学思想似乎比他还要透彻……
或许真正悟道的不该是他,而是当今大明的至尊一样!
“王卿可知朕为何将你调回京师,为何在这里召见于你?”
王守仁立即躬身道:“请陛下开惑。”
朱厚炜笑道:“你龙场悟道,明心即理之论,朕得知后整理你之言论,获益良多,王卿立志成圣,而成圣必先立言,然后著述,不知王卿可为自己言论定名为何学说?”
任何想要成圣的读书人都必须要走这一条路,这就跟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之后,后人将朱子学说定为理学是一个道理。
当然,理学并非是朱熹首创,但毫无疑问在朱熹的手上达到的巅峰。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