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朕也这么觉得,你们说动王鏊入京亲自教导载坖,朕知道你们抱的是什么心思,朕也不反对载坖学儒,但是是有前提的!”
“敢问陛下,什么前提?”
朱厚炜哼了一声道:“民间学子读圣贤书是为了走科举之路,也是寒门学子出头的希望,所以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也不管能不能学的进去,他们都会强迫自己拼命去学去背,但是皇家不需要!
因为皇家子弟不需要科举,既然不需要科举,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学儒,让他们随着自己的兴趣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难道不好?”
杨一清很想回答不好,但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朕当初还是皇子的时候,先帝也让翰林来教授朕学业,但是朕喜欢格物,教导朕的众翰林也都知道朕以后只会是藩王,所以对于朕不喜欢读圣贤经典也并不太在意。
杨爱卿可以想想看,如果那个时候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放弃自己的格物爱好,那么可会有今日大明之气象?
没有朕钻研格物,别的不说,至少大明的军工不会突飞猛进,没有强悍的军工,草原的现状就不会改变,大明的军队就依旧还是那个没落腐朽的军队。
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要说开疆拓土,扫清蛮夷,就连沿海都要受到倭寇不时袭扰,百姓身家性命都无法保证,那是大臣的无能还是朕的无能!”
“老臣惭愧。”杨一清轻叹。
“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那么不管做什么学什么都事倍功半,而有兴趣,自己不需要别人去催促就能去钻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们请来王鏊这样的大儒教导载坖,无非是想要在他身上埋下儒家的种子,你们怕的其实是朕会在嘉靖朝断了儒家的传承!”
杨一清浑身一震,看向天子的目光中充满了不解和疑惑。
“朕不喜儒学,又在天下大兴杂学,并且用杂学的知识改变了大明,这些你们都看在眼里,也都知道,如果凭借儒家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切,于是朕让你们有了危机感。
甚至觉得朕之所以兴杂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彻底取代儒家!”
朱厚炜的话就如同刀子一样,一刀一刀的戳在杨一清的胸口,让他感到窒息。
“你们不相信朕说的那些话,只是认定朕之所以没有对儒家动手的根本就是因为时机不够成熟,一旦时机成熟,朕必下手!
但是你们忘了,朕确实不喜儒家,但是不喜的是披着理学外衣,以禁锢思想为手段的理学,而真正的儒家其实早在大宋衣冠南渡之后就已经亡了!”
“陛下,儒……”
朱厚炜伸手打断杨一清后面的话继续说道:“爱卿无需辩驳,朕不喜理学,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废除儒学,因为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儒家的存在以及做出的贡献,朕不会视如不见,朕更不会全盘否定儒家,甚至一定要灭儒之道统传承,因为没有必要,不是时候未到……”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