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出征前准备(2 / 2)

卫青很是意外:“三郎连春耕夏收都考虑到了?”

“他心细。”大郎道,“舅公,再过几日便是八月十五。”

卫青沉吟片刻:“我明日觐见皇上。”话音一落,听到“咕噜”一声,卫青循声看去,二郎脸红了,笑了笑就吩咐家奴摆饭,“二郎不去?”

“阿兄不去。”三郎道,“阿兄胆子小,连只鸡都不敢亲自杀。匈奴人若是摸到阿兄帐中,阿兄只能任人宰割。”

二郎忙说:“我胆子没那么小。”

“你去死囚犯牢里杀个人给我看看。”大郎道。

二郎蔫了。

四郎看看二郎又看看大郎,“杀人是什么啊?”

“你长大就知道了。”卫青道。

四郎:“长多大?”

“会骑马的时候。”三郎道。

四郎皱了皱鼻子:“还要很久呢。”

“是呀。”三郎说,“晌午多吃点饭啊。”

每隔两三个月,史瑶都会让四郎靠墙站着,在墙上划一道杠记下四郎多高。小孩长得快,看到一条一条杠,四郎知道他有长高,也从未怀疑过父母和兄长们说的话——多吃饭长得快。

小孩使劲点点头:“我要吃两碗饭。”

“四郎真厉害。”三郎不吝夸赞,“我抱你,让舅公歇歇。”

小孩今年才记事,而这大半年大郎他们忙,很少带四郎出来。四郎上次见卫青还是三个月前,和卫青不熟,又知道他是很厉害很厉害的大将军,小孩崇拜卫青的同时又有点怕他,睁大眼怯怯地望着卫青。

卫青笑着把他递给三郎,“我去吩咐婢女打水,你们洗手。”说着就往外走。

三郎指着卫青的背影,“现在还是大将军吗?”

“不是。”四郎说着,困惑不已,“阿兄,舅公是不是大将军啊?”

三郎:“是大将军。只不过呢,大将军也是人,不打仗的时候和咱们一样。”

“拿起弓、剑就不一样了。”二郎道,“所以你刚才才觉得舅公是大将军。”

大郎接着说:“有的人拿着弓和剑也不像大将军,因为真不是。像我、二郎和三郎,我们从未上过战场杀过敌人,连小将军都称不上。”

小孩懂了,“阿兄,我饿啦。”

快未时了,平时这个时候四郎已吃过饭准备睡午觉,“我们洗洗手就用饭。”

饭后兄弟四人去博望苑,卫青把放在箱子里的盔甲找出来。在平阳长公主回到府中,得知卫青打算挂帅出征时,兄弟四人也回到长秋殿。

太子晌午才知道边关出事。又从史瑶口中得知三郎去找卫青,太子下午就没出去。四个儿子甫一进来,太子就问:“你们舅公答应了?”

“答应了。”三郎道,“孩儿还有事找祖父,让大兄同父亲说?”

太子笑道:“你现在比我还忙啊。”

“孩儿也不想忙,很想天天陪在父亲和母亲身边。”三郎停下来,面向太子说,“父亲养孩儿长大,现在孩儿能为父亲分忧,还望父亲成全。”

太子扶额,“我随口一句,看看你呀。行了,当我什么也没说,快去吧。”

“喏。”三郎应一声,乘车到他宫里找出弩/的图纸就去找刘彻。

刘彻看到连发弩模型和图纸,又惊又喜,反复问三郎:“这种弩真能连几支?”

“是的。”三郎随即把卫青的打算告诉刘彻,末了又说,“舅公还说春、夏出征士兵担心家里农田无人耕种,恐心浮气躁,不利行军。”

卫青向来体恤普通士兵,刘彻不疑有他,“朕立刻交代下去,令匠人连夜赶制此物。”

“此物主用于攻城,无需过多。”三郎怕刘彻要的太多,匠人为了赶工偷空减料,或安装时粗心大意,“祖父,让匠人分开做,最后再挑几个极为忠心的匠人组装。”

刘彻正想问为何这样,话到嘴边忽然明白过来,“三郎,你真的很聪明。”

“不如大兄。”三郎谦虚道。

刘彻:“大郎不如你稳重,也不如你细心。”

“多谢祖父夸赞。”三郎道,“孙儿没祖父说得那么好。”

刘彻:“不,你是朕见过最聪明的人。”

“比舅公和已故的霍将军还要聪明?”三郎故意问。

刘彻摇头道:“你和他们不一样。”

“是不一样。”三郎继续谦虚,“孙儿无法同两位大将军相提并论。”

刘彻叹气道:“你明白朕的意思。”

“孙儿还小,不甚明白。”

刘彻头疼:“朕就再说明白一点,你比四郎聪慧。”

“祖父错了。”三郎笑道,“孙儿不如四郎,此话不是谦虚。祖父如果想知道原因,明日舅公来了,祖父可以问问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