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做上了他的老本行,从周边招募流民过来垦荒居住。
为了鼓励人口迁过来,他还请示朝廷,开出了“落地分田”的政策,只要人来了,那就能按人头每人分得三十亩田,不论老幼。
相对于此前政策,分得的田地也许少了,但一应的生产工具,比如铁犁锄头等等,都可以由朝廷低价租借,并且没有利息。
甚至于辅助耕种的牛马,也因为去年的缴获而非常充足,可以让新来的农夫完全的把名下田地开发出来。
而且大宁城还有农会存在。
分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口到来,等人在大宁城扎根了,李秉又会以各种理由和政策,想办法让农夫们加入农会。
当然,对比起直隶那边大多“田地归公”的做法,关外的农庄还是用股份制用的多。
毕竟对于离开老家过来开荒的百姓来说,他们没见过小太子的农庄有多好,信任度不高,还是得在手里捏住一份地契,才能安心的服从朝廷安排。
等他们感觉到集体化生产的好,也喜欢了农会的制度后,便可以跟直隶那边同步起来了。
除了农庄这种最基础的建设之外,第二项就是军队的管理了。
毕竟大宁城的地位特殊,经济发展是其次,主要目标是为大明建立起北方的一个要塞。
“周六福!”
“去武会上课了!”
陈永贵大声一喊,召唤小伙伴。
他俩因为都是从京城周边加入的军队,在路上就有了交情,入伍后也幸运的分配到了一个小队,如今已经成好友了。
“来了!”
周六福放下手里的木棍,停止了在地上乱写乱画,跑过去跟陈永贵并肩而行。
今天是大宁城驻守士卒换防的日子,被换下来的守卫可以休息休息——
不过很可惜,这种休息就跟后世所谓的“高三放假”一样,嘴上说着会有的,实际上还得补课自习。
真正给士卒活动的时间只有半天,然后……就是上学!
周六福永远都想象不到,自己一个文盲在参军之后,仗还没打几回,竟然就去认字了!
虽然教授他们的先生很多都是退伍下来的老官兵,知道的东西也不多,但教他们一些常用字和战斗经验,是完全足够的。
这让周六福这等出身底层的人受益匪浅,加上心里有“提升身价,娶个好媳妇”的目标,周六福学习的非常刻苦。
而所谓的武会,也属于被小太子从旧纸堆里翻出来的“祖宗成法”之一。
朱见济本来就想着要提高军队整体素养,带出一支精英队伍,不然也不会派那么多管理人员来到关外。
不过在正式搞出“军校”之前,吸取了经验的小太子派人去理了下老朱同志当年设定的制度,看有没有相关的东西。
朱太祖在除了经济以外的“面面俱到”,已然让他的子孙表示五体投地了。
然后还真找出来了“武会”这个制度。
这是一个军队中存在的,由督抚监办,各级军官组成会员的社团组织。
各边督抚负责发起,守巡兵备道转递各卫所成立,组建经费则是由都察院来出。
武会的教授老师,按着规矩,通常会由辞职归家或者退休养老的武将,以及在武举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担任,其下成员多种多样,高者有指挥千户,低者有向周六福这种刚刚参军的新兵蛋子,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十个。
从中可以看出,大明朝起初对于军队的建设,还是很注重的。
不过跟地方学校一样,这种组织的维护都需要精力钱财,而且也都随着国家承平日久,而日渐衰败。
已经有很多卫所根本不搞这玩意儿了。
但只要小太子想,武会就能跟着大宁城一样,成功复活!
他把这个“祖宗成法”翻出来拾掇拾掇,又挂牌上市了。
改了下一些规定,扩大了武会规模,就成了大明版的军校,在大宁和宣府等地推广起来。
对此,虽然又多了一大笔支出,可一想到朱太祖的遗泽让自己减少了很多应付大臣哔哔赖赖的功夫,还能旧瓶装新酒,朱见济就很舒服的接受了。
为了让子孙后代过的轻松如意,老朱是真的花了不少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