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世界第一座工业化城市初具规模(2 / 2)

这些商铺后面就是被规划的一座座二层小楼,这些二层小楼都被分割成一百平米为一户,对外出售。

有说为什么只建成两层的样子,有了钢筋水泥建成三层四层都没有问题。

因为萧琦考虑到当时的条件,这时候根本没有供水网络,即便是能架设水塔,可是没有水泵之类的机械,根本无法保证往高处供水。

这时代公共厕所也是稀罕物,萧琦在每个居住地,都按照一定的距离规划了公共厕所,当然这些厕所都是旱厕,需要有人每天拉着粪车去清理。

即便是这样,萧琦所规划的这座新平江城,也是提前几百年面世的工业化城市的雏形。

这样的城市规划,必定会吸引大量的商人和技术工匠,前来这里安家落户。

当然萧琦也给工匠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待遇,比如只要你被这里的大宋机械制造厂或纺织厂聘任,那你就能获得半价购买新平江城住宅的机会。

如果手中没有那么多银钱,萧琦还推出了分期付款,只要工匠本人拿着聘任他工厂的证明,就可以跟负责买房的常胜营签署五年到十年的还款期限。

签署好了之后,就能先行入住买下的房子,只要每月去上缴按照需要还款的银钱就可以了。

萧琦的这个分期付款方式,只把赵眘和虞允文听的目瞪口呆,虞允文愣愣的看着萧琦,心说:这家伙脑瓜子是什么做的?怎么什么稀奇古怪的办法都能想到?

赵眘留二人吃了顿饭,然后就开始将自己皇宫库房中的内帑,按照自己那百分之五十股份的金额,分批送往萧琦的镇北王府。

虞允文也早早的就把一万两银子,送到了萧琦的家里。

萧琦更是派人把这件事情送给常胜营各级将官,让他们以一万两银子为一份入股,钱不够可以几人一起凑一万两银子入股。

当然远在海外的林正秦屠四人,和他们手下的将领也都派人去通知了。

这件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如果不是萧琦早计算好了他们需要出的银子数量,常胜营这些将军们很可能凑出三成甚至四成的股份来。

这帮家伙手中可是一点不缺银子,很快那剩下的两成银子就凑齐了。

萧琦也命常胜营的军兵,押送着这些银子带着大量的木匠泥瓦匠,赶到新平江城所在地,开始快速的进行规划中道路和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

至于建新城的土地,萧琦早早就派人带着银子给全部买下了。

这些大批刚建设完大宋高级技术学院,已经对使用水泥非常熟练,这些地下管网的水泥管道很快就被制作出来并且埋了下去。

城区的道路和排水管网修建的非常快。

没过多久,这座规划巨大新城的底下设施和水泥道路就已经修建好了。

因为这时代的供水只能靠河水和水井,萧琦命人在新城中打造了上千口公共水井,因为是城市,为了安全,萧琦将这些水井全都建设成压力井。

这样水井,是用一根钢管从井下水中通上来,上面是露出地面一米来高钢管,前面是出水口,后面是钢制的压力手柄。

水井的井口会被用青石板封住,这样就不担心在这居民集中地地方,会有不懂事的孩童乱跑掉入井中。

现在打造钢管的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作为密封使用的橡胶圈,只要给出尺寸很快就能生产出来。

在这江南地区打水井也不需要挖多深,往下挖不了几米就能打出水来。

不过因为没口水井都要供很多人用水,萧琦命人每个水井都打十米多深,这样水井中能储存几米深的水,即便是人们在用水的高峰,也能保证井中的水能跟得上城中人的消耗。

建设新城的银钱已经筹集完毕,加上萧琦又调集了在附近州县建设水泥道路的大批工匠。

平江新城的建设速度非常快,这些工匠早已熟悉了水泥用于建筑的属性。

新城建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兴建着。

如果不是附近几个州府的砖窑烧制的砖块供不上,平江新城的建设还会更快些。

好在如今在海外的很多地方发现了众多的矿藏,其中易于开采的煤矿就有几座。

大宋的大型运输船源源不断的把那些煤炭,还有已经冶炼好的铜、铁、铝、锡等金属运回大宋,当然金银那些非常贵重的金属,是由常胜营单独运送的。

即便是这样,铜和铁这两种属于可以制钱和用于武器的金属,在运输的时候也有大宋战船护卫。

而煤炭的使用,大宋百姓还不怎么习惯,所以现在被运回来的煤炭基本都是大宋铸造局在用。

像那些用煤碳烧制建房用砖的砖窑,也都是后来萧琦看到运到大宋的煤炭越来越多,命人在大宋各地兴建的新式砖窑。

随着时间时间慢慢过去,新平江城已经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大型建筑工地,整个新城的轮廓已经形成。

萧琦的重点还是放在大宋机械制造厂,和大宋纺织厂的建设上。

这两个工厂以大宋机械制造厂占地最为广大,不但建有众多的加工生产器械的厂房,还建有数量众多的仓库用来存放生产出来的机器配件。

纺织厂的面积也不小,除了十来个用来放置蒸汽动力织布机的巨大纺织厂房,还兴建了几十上百个大型仓库,用来存放生产原料和出产的布匹丝绸。

另外两个厂中还空余出大片空地,为的就是以后再有什么新的项目好再建设新的生产厂房。

为了提高纺织厂织布用纱线的质量,萧琦还让那些高级工匠夜以继日的攻关研制纺纱机器,以便使得纺织厂的原料纱线能够粗细一致,质量更好。

最重要的是两个工厂的外围,建设了大量的两层楼房,作为两个工厂工人的居住场所,为两个新兴的工厂的工人提供居住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