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我吃德面粉(1 / 1)

-起源: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大约100万年前,小麦属小麦种分化成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两个彼此存在生殖隔离的种。到50万年前,乌拉尔图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拟山羊草突破生殖隔离发生杂交,形成了野生的二粒小麦和提莫非维小麦。

-驯化: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对野生小麦进行驯化。约1.4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小麦属仅有4个野生种,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粒小麦主要分布在西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黎凡特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地。这些地区的地中海气候使得野生一粒小麦为适应环境演化成一年生植物,其生长特性被史前人类认知并开始采集食用,这里便是“新月沃地”。第一种被驯化的野生小麦是一粒小麦,之后是二粒小麦。

-传播与发展:

-大约8000年前,在外高加索到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栽培二粒小麦偶然与当地特有的一种野生粗山羊草发生天然杂交,最终形成了普通小麦,小麦属由此有了第5个种。由于普通小麦更耐旱耐寒,所以很快就取代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小麦形成后,快速向四周传播,成为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传入中国,在汉末取代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最终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在中国,小麦的种植范围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到南的发展历程,最早的考古遗迹出现在西北,商周时期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汉代又大面积向南推广,至盛唐时期,在江南华南等地也得到广泛种植小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推动了农业、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革。其在不同地区的适应与演变,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小麦在古代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丰富,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起源与传播:小麦原产于西亚地区。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之后小麦由西亚、近东一带传入欧洲和非洲,并东向印度、阿富汗、中国等地传播。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境内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距今已有3800年历史的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里。

-在中国的早期种植:

-商周时期:在中国,小麦的种植可追溯到商周时代,但当时小麦的地位并不算高,种植范围也较为有限。

-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春秋战国,小麦开始得到更多重视,尤其在秦国。秦国靠近西域,较早接触到小麦,且关中平原适宜种植小麦,这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左传·成公十八年》中“不辨菽麦”的成语故事,表明当时我国北方已广泛种植小麦。

秦汉时期:

-秦朝:秦国重视小麦种植,为其国力发展做出贡献。

-汉朝:秦末动荡之后,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关中平原上大力推广小麦种植。民众粮食供应得到恢复,粮仓逐渐丰盈,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盛世奠定了基础。汉代的水利工程规模很大,且石磨得到普遍推广使用,这为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三脚耧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小麦的播种效率。

-唐宋时期:

-唐朝:小麦在北方的地位仅次于粟。唐代的碾碨经营(水磨经营)与小麦种植有密切关系,反映出小麦种植在当时已具有一定规模。

-宋朝:小麦一举“登顶”,取代了谷子这个中国传统作物的主粮地位。宋朝初年,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将占城稻带到福建等地,迅速在长江流域的农田得到推广。人们发现占城稻生长周期短,可与小麦轮种,单位亩产大大增加,且减少了休耕次数,还能避免农田盐碱化问题,土地肥力得以保持稳定。这一时期,小麦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品种也不断丰富。

-元明清时期:到了明末,北方人的主粮中一半来自小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持续进步,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