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种地发展史(1 / 1)

蛮荒期时代一般指的是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种地历史主要有以下特点和发展阶段:

1.起源与作物选择:

-时间: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作物: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驯化黍、粟等作物。黍、粟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农作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合在北方的旱地环境中生长。目前考古发掘所见中国史前黍、粟遗存数量众多,其中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最为典型,共发现88个窖穴内有堆积黍、粟灰层,数量多、堆积厚。在南方,水稻则是主要的驯化作物,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距今将近7000年。

2.生产方式与工具:

-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这是原始农业早期常见的生产方式,人们用简单的工具砍伐树木、杂草,然后放火焚烧,在烧后的土地上进行播种。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一种可行的开垦土地的方法。不过,这种方式也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较快,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土地进行耕种,所以人们的居住地点也相对不固定。

-撂荒耕作:由于土地肥力的问题,人们在一块土地上种植一段时间后,会放弃这块土地,让它自然恢复肥力,转而开垦新的土地。这种撂荒耕作制在原始农业时期较为普遍。

-生产工具:主要以石质和木质工具为主。比如石斧可以用来砍伐树木,石铲、石锄可以用来翻土,骨耜在南方地区被广泛使用,用于水田的耕作。这些工具制作简单,效率相对较低,但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3.农业技术的萌芽:

-选种育种: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人们逐渐学会了挑选颗粒饱满、品质优良的种子进行播种,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虽然这种选种育种的方式比较原始,但为后来农业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灌溉技术:在一些靠近河流或水源的地区,人们开始尝试简单的灌溉方式,如用竹筒或陶罐从河流中取水浇灌农田,以保证农作物在干旱季节也能有足够的水分。不过,这种灌溉方式比较简单,覆盖的范围也有限。

4.对生活的影响:

-定居生活:农业的出现使得人们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频繁地迁徙寻找食物。于是,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早期的村落。定居生活也促进了家庭、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手工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兴起。

-人口增长:稳定的食物供应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类群体逐渐壮大。同时,人口的增长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种地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1.旧石器时代:

-生产方式: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种地行为。人们主要依靠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食物资源,比如采摘果实、挖掘植物根茎、狩猎动物等。当时的人类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跟随食物资源的分布不断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和农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