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狡猾的绿川英朗以1名倭寇的死亡为代价,将王韬重新逼到平地上。
绿川英朗和另一名倭寇一左一右夹击王韬,王韬知道平底锅不能用了,它太短了,只适合在狭窄环境或者出其不意的情况下使用。
在平地上拼刺刀还只能使用步枪,用大刀片那是不得已而为之。
别以为影视里八路军和倭寇白刃战时挥舞着大刀很威武,也不要以为大刀进行曲很雄壮,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是因为国内造不出制造刺刀的好钢,国内兵工厂生产汉阳造或者中正式步枪时都很少配上刺刀。
刺刀虽小制造却颇为不易,一方面需要好的钢材,另一方面还需要特别好的机加工精度。
费料费工还麻烦,是国内兵工厂当时不愿意大批量生产刺刀的主要原因。
比如汉阳兵工厂在最初的10年中,生产各类步枪130726支,然而却只生产了2310把刺刀,配套率尚不足1.8%!
当时最强大的德械师装备的毛瑟系列步枪是不配备刺刀的,那是因为德国军队火力强大,很少进行白刃战。
华国军队之所以使用大刀片就是因为大刀片可以用差点的钢打造,不容易折断,不是因为大刀片在白刃战中占便宜。
白刃战还是刺刀犀利!
王韬同样手持三八式步枪,和倭寇对峙。
他早就听说战争早期的倭寇枪法准,拼刺刀凶猛,连老帅回忆录里都说“那时候,三个倭寇士兵只要背对背、刀刃朝外,十个八路军上去都很难对付。”
可见倭寇老兵的战斗力,要知道八路军也是白刃战的高手,虽然那时候遭到过重创,老兵过于分散,但是底子还是有的。
而王韬在部队学习的拼刺刀技术是1940年开始总结,经过后世不断完善形成的,他相信自己的拼刺刀技术要比倭寇厉害,对于一挑二还是有信心的。
双方神情凝重的站立着,空气仿佛凝固,只有呼吸声和心跳声在耳边回响。王韬紧握刺刀,紧盯着前方两位虎视眈眈的倭寇。
他深知,这一战,没有退路,唯有拼尽全力,才能赢得一线生机。
而且,他也不能输,城头上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老百姓,如果自己败了,将严重打击老百姓的抗倭积极性,所以不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