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什么叫厉害(1 / 1)

李世民之所以用口谕的形式下这道旨意,心里头很清楚,如果走正儿八经的流程,三省是过不去的。但是,口谕就不一样了,如果口谕触犯了大多数臣子的利益,让他们群起反对,那么也确实很难作数。但如果并没有触犯多少臣子的利益,那么这口谕也是正儿八经的圣旨。

也是要被记录存档的。

而这道口谕如果变成诏书在三省过不去,根源就是长孙无忌。但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反正李恪也不回长安了,那么大多数臣子就会无所谓,长孙无忌就会孤掌难鸣。

下完这道口谕后,李世民双眼精光闪烁,看向了殿内群臣。果然,除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少数几个官员眼中除了震惊和焦虑外,其余官员眼中只是稍微震惊了下就无所谓了。

不过,李世民也没解释什么,只是又商量了一会儿朝政后,就下令退朝了。退朝后,李世民就直接去了两仪殿,同时下令,不见长孙无忌。

自己已经对老臣让步了,也该你们这群老臣给朕让步了。

长孙无忌心急如焚,他本想借机将李恪留在长安。就算留不住,也想借着李承乾和李泰蓄养死士之事,下掉李恪的兵权。可结果呢,李恪不仅得到了三地的军政大权,还是世袭的。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最后一句话,李恪非国难不得回长安。

这句话里面可以玩得套路太多了。

长安被外敌兵临城下是国难,皇帝被权臣架空又何尝不是国难!

到时候,李恪只要以国难起兵,地方官员绝对是观望一片,至于宗室……长孙无忌想了想,相较于李治,李恪在宗室中的名望太高了,如果李恪真的起兵,其余宗室子弟一般是观望,但李世民的儿子们十有八九会跟着李恪。

毕竟,相比较李治,李世民的儿子们更愿意相信李恪。主要是,李恪的诚信也真不是盖的啊。

仁勇刚毅,信人奋士,知人善任,折节下士,长孙无忌回想起李恪在人们口中的评价,额头上顿时冒出了冷汗。糟了,以前只想着不让李恪回长安,没有注意到了李恪已经在天下百姓中经营出了这等名声。

哦,自己一想起李恪,还得加个天潢贵胄之表率!

也就是说,一旦李治登基,朝廷的信誉恐怕还比不过李恪的嘴!

长孙无忌这下是真头疼了。

李治的脸色也有点惨白,但很快被他掩饰了下去。李治心里头很清楚,李承乾的死他是脱不了干系。这时,李治又想到了母亲长孙皇后的遗书。如果让李恪发现了李承乾的死和他脱不了干系,那么结合长孙皇后遗书,那么李恪起兵是铁定的事了!

李治能想到,长孙无忌的脑瓜子一转也立即想到了。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夫妻同心?!

没错,李世民现在也开始怀疑长孙无忌了。只是,总角之交加上是大舅兄,让李世民没有勇气去查长孙无忌。李世民真的害怕,自己查到的结果是自己想到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