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各种科幻作品里才存在的技术动辄都是二十几个基础知识,需求等级都在8级以上,甚至很多都要求10级。
但是李星比较欣慰的事情是,很多基础的学科是很多技术共用的,他这时候发现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是真的香。
基本所有牛逼的技术都需要这3大学科下面的很多基础知识10级,这时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具象化了。
不再像是为了押韵,强行凑出来的口号,李星看到别人吐槽过,学好数理化,甚至都走遍不了沪上,因为不会英语。
李星仔细思考了一下目前的无人化智能农业生产体系,如果为了方便,上小型化核聚变电池是最好的,基本上就属于一块电池用10年。
但是李星2个月就搞出来的,优化后的化学电池,其理论能量密度是600Wh/kg,这如果应用到电动汽车,就是理论3000公里续航。
虽然这个理论续航,是汽车在平坦路面、匀速行驶、无作业负载等理想情况下的续航。
实际农业生产里就很难出现这么理想的生产环境,续航要大打折扣,但是支撑大型农机连续工作20小时不在话下。
而且李星的改进优化还让这款电池的充电速度缩短到几分钟充电至80%,工作温度完美覆盖农业生产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可用性和安全性。
电池寿命也大加强,虽然还是只能循环充电1500次,也就是每天都高强度使用的话,也就不到5年时间就需要换电池。
但是李星也不需要这第一款推广的电池达到核聚变电池那么长的使用寿命,5年,足够他搞出来新的技术来替代目前的电池。
这个实验室里搞出来的电池,相较于超级AI小凡花了5年时间,这个电池虽然领先现在最好的大型电池10年,但是也就花了2个月时间。
他没花太多心思,但不意味着这电池没有价值,相反特别值钱,至少能支撑一家市值1000亿的公司。
要是多开发开放产品,市场占比表现优秀,5000亿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老美的公司,在美股上市,更是随随便便炒到亿。
作为首款电池产品,李星觉得这款电池已经完美符合他的要求了,主要是也没花太多时间。
李星让小凡设计电池版的智能农机,很快就把实验使用的智能水稻耕田,种植,收割一体的农机设计出来了。
星辰材料实验室虽然有一个小厂房,可以制作一些机械,包括李星实验室里当实验助手的机器人,但是不能生产农机。
小凡设计的所有智能农机都是可模块化组装的,并且每个模块都可以安装集群式AI芯片,绝大部分模块拥有可拆卸电池,具有动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