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检查后,发现没有遗漏,才放松的眯起了眼,熬夜还是太伤人了。
等了半晌,才听见开考锣声。睁开眼看了看对面,发现大部分学子都已休整好了,而且坐在对面还是熟人,便是那成都府的张子成,两人眼神相交俱是互相点了点头。
没等一会,试卷便发了下来,林开云看了看试卷和算学等题目,试卷居然有二十张。看来乡试的题目可比院试多了不少,毕竟一考就是三天,时间可是多得很,不过有些也做不完,这都是没数的事。
等大家都拿到试卷后,便有兵丁手持题板走了过来,林开云赶紧将经义的题目抄写在试卷上。
乡试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三道,经义一共六道题,加上算学四道,诏、表、告各一题,一共就是十三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这十三道题决定了他们能否中试,毕竟乡试注重头场,尽管朝廷三令五申三场并重,但考官不是机器,精力是有限的,看考卷时往往看头场。
不过这也是没法避免的,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章,毕竟一来就关在贡院里,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都是很恼火的。不过后面两场都是会看的,如果后面两场太差了,想要中举也是不可能的。
试卷二十张、也就是说还有几张是草稿纸,当然这么多草稿纸也有一定的好处,在写文章时出现错误,也可换纸重新写,这也是抄题板的弊端之一,不过题量大或许草稿纸不够也说不定,就说算学题,刚晃了一眼,一看就不简单。
四书题的第一道,题目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句出自《论语.为政篇》,子贡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答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用了他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解释他的为政。
知道了意思,就能好好写文章了,不过因为考乡试的缘故,林开云也思考略微久了些,等他思考得差不多了才提笔便写了起来。
《论语》中的篇章林开云熟的不能再熟了,说倒背如流也不为过,说实话,自己这辈子记忆出众,那些书籍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想要将它忘记也挺难,想必考场上其余士子也是如此。
到了这一步的学子又有谁差了呢?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家伙们。在考试中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最佳水准,便是考试的意义所在。
孔子在这一句中虽说,讲了自己的一生,何尝不是在告知大家到了什么年纪便该做什么呢?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他在读考题时心中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对他来说,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其实很简单,即使能够感受到考场上气氛的紧张,不过他与平时写文章时并无其他区别,他一旦开始下笔,便自动排除考场中巡逻的兵丁发出的声音,和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
“圣人与贤者言政皆为。。。。。。”
他没有犹豫,直接开始了书写起来,写完后再通读一遍,将稿纸上的文章认真誊上了考卷。
一上午的时间,林开云便做完了两题,看着时间不早了,肚子也饿了,赶紧将糕点、鸡蛋拿出来吃了起来,虽说鸡蛋被按坏了,不过没关系味道一样香,在喝点早上的准备好的白开水,就这么对付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