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八 劳军(上)(1 / 2)

www.biquxsw.cc,迷失在一六二九 !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无论什么时代。战争永远是最为繁琐,混『乱』,以及后续麻烦多多的大事件。

公元一六三一年十月,发生在海南岛上的,大明王朝对于琼州髡匪的征伐,虽然真正打起来的时间不过三五天,结局也很快就明朗化:以进攻部队的惨败而告终。但战前战后,各方势力为此花费的心血和代价,使用的各种策谋与计略,却是丝毫不弱于历史上其他著名大战。

穿越众一方拥有超越对方几百年的先进武器与战术,几次反围剿大战都很轻松取得了胜利,但即使这样,他们在事后依然要面临大量善后工作,连续好几天,无论琼州还是临高,所有人都在为此而忙碌不休。

而身为战败者的大明一方自然更加窘迫,他们不但要承受战争失败的耻辱和由此而带来的更多麻烦,对于那些牵扯其中的官员来说,如何推卸掉身上责任,才是当前头等大事。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海南岛上那群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也终于由此见识到了大明官员真正的厉害——在政治方面。[]迷失在一六二九268

十月三十日,晴。

白沙港码头的清理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但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当时严文昌正在指挥一批民工用木板条搭建临时用房,忽然听到高坡上有人大喊,紧接着,瞭望塔台上的哨戒铜钟就当当当敲起来了。

海平面上出现一条大海船,看型制是传统中国广式帆船,主桅杆上居然还大模大样悬挂着一面“明”字大旗——这代表着大明帝国官方,大陆上那个中原王朝又派人来啦?

此时港口地区并没有什么武装人员,现在人手紧缺,收拾善后的同时又赶上秋收,连正规军都被调派出去干活了。不过没有任何人担心安全问题——经过那么一场大战,在见识过短『毛』的火炮和战舰之后,南海上若还有哪家势力敢不知死活找上门来,那绝对不是来打劫,而是属于想提早投胎的,这边肯定能满足他们。

严文昌就是这种自信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尽管他身边只有两个手持纸笔的书吏,连个拿刀的都没有,老头儿依然手搭凉棚,神气十足的朝海上观望,一点没有撤退想法。

“他们又来干什么?上次没挨揍不过瘾,还想来松松骨头?”

对方当然不是来打架的——就孤零零一条船,也没任何武装。就连这一时期一般海船上必备的自卫小炮都给卸除了,明显是怕这边产生误会。而且隔得老远就又升起几面诸如“五虎游击将军”。“郑”……等字样旗帜,表明了船上人的身份。

——虽然第一次谈判时,李老教授就明确拒绝了郑家希望充当他们与大明帝国中间人的想法。但出于种种因素,福建郑家,这个在明王朝体系中唯一与琼州短『毛』保持了“友好”关系的半独立势力,还是成为大明王朝与琼州短『毛』交流的重要渠道。甚至如果不是这边有意识的保留了王璞等人,很可能还是唯一的一条。

前几次交往,郑氏都是派的二当家郑芝虎出面,他在郑氏集团中地位很高,但在大明王朝的体系中却根本无足轻重,所以只能算是商业势力之间非正式交流。而这一次,在双方兵戎相见之后,郑家却一开始就打出了大明的旗号——显然这一回,他们是正式以明帝国的代表身份前来。

严文昌眯起眼睛,背后天下无敌的短『毛』军让老头儿胆气很壮。但当他看到有一个人出现在对面船头上时,严文昌却依然情不自禁后退了一小步。

那人并未顶盔贯甲,而是穿着一身绿『色』官袍。严文昌曾经属于明王朝的“体制内”人员,很快便从服饰上辨认出他的官阶其实并不算太高,而胸前的走兽图案更说明他是武官阶,在明帝国的官僚体系中又要比文官低一等。

然而,当那人睁开眼睛。目光缓缓从严文昌身上扫过时,后者却禁不住又退一步,纵使仗了短『毛』军的势,知道这人绝对奈何不了他,在此时也肯定不敢得罪自己,但严文昌依然脊背发凉,隐隐有冷汗冒出。

“好家伙,南海龙王,果然名不虚传……”

对方并未通名,严老头儿以前也没见过此人,但就在前几天,从短『毛』放映的画面上,他已经看过这张面孔。

当时短『毛』特地把画面放大,把明军主帅船上每个人的影像都专门显现出来,向所有可能认识的人做过征询——这一位全身甲胄,身披大红战袍,而且就站在明军主帅身旁,威风凛凛的。自然早就被人指出了他的身份……

此时,那人双手抱拳,朗声朝码头上看起来地位最高的严文昌报出了自己的身份:

“请转告贵上官,在下南安郑芝龙,受福建巡抚熊文灿大人之命,前来劳军。”

…………

“劳军?慰劳我们?”[]迷失在一六二九268

当解席等人听到从港口传来的消息时,无不面『色』古怪,刚刚打完的那一战可是针对大明王朝的“反围剿”作战,虽说后来给郑家面子,更主要是受弹『药』限制,这才放了明军一马,但也不至于把敌我关系颠倒过来吧?

“真的只有一条船?那船多大?会不会有什么阴谋诡计?”

很自然的。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怀疑,于是又有人建议别让那船靠岸,直接赶走拉倒。但对于这种保守态度,大多数人并不赞成。

“既然来的是郑芝龙本人……还是瞧瞧去吧。”

大伙儿对郑芝龙都很感兴趣的,穿越过来差不多三年,虽然也跟明朝人打了不少交道,但大都是无名之辈。像这样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如今可算见着一个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