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武先前的叙述,确实讲明了云中、马邑、右北平三个方向中,为什么要排除掉云中、右北平,而独留‘匈奴人从马邑入侵’的可能性。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柴武先前提出的可能性,还是刘弘此时在堪舆上所见,都直指一个方向。
——北地!
除了云中、马邑、右北平之外,北地方向的长城,也同样有一处数十里宽,足以容纳十万数量级的骑兵部队,能短时间轻松跨越的缺口。
若是考虑到寒冷天气对匈奴骑兵集群的影响,那北地的气候,显然也更符合匈奴人的要求。
——相较于位处后世天津北部的右北平,内蒙一带的马邑、云中,位于后世陕西西北地区的北地,无疑更为温暖,冬天也到来的更晚一些。
从战略角度来分析,从北地直接跨过长城,短时间内对萧关造成威胁,也同样更具战略价值。
盖因萧关,正式关中四关当中的北门户!
一旦萧关失守,就意味着匈奴人的铁骑,将踏上刘汉政权最重要的基本盘:关中!
甚至不需要攻破萧关,只需要有匈奴骑兵的踪影出现在箫关外,其对汉室带来的战略打击,就几乎等同于关东某个诸侯造反,其先锋部队已然叩关函谷!
都不用刘弘对军事战略有什么深刻的研究,光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就能道明其中的关键。
——打蛇打三寸,擒贼先擒王!
相较于对汉室遥远北方的燕、代防线造成打击,无疑是对关中造成军事威胁,更具有战略意义。
更让刘弘对这个可能性感到心惊胆战的,是这个进攻路线,在原本的历史上真真切切的发生过!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三世单于挛鞮稽粥率骑兵十四万,入侵汉室!
——汉室西北要塞朝那塞被攻破,北地沦陷,北地都尉自主将孙卬在内,全部牺牲,无一人生还!
——萧关告破!
——匈奴前锋火烧回中宫,斥候直抵雍县、甘泉山,与长安直线距离不到二百里!
消息传出,关中振动,天下振动,长安人心哗然!
也正是在那次匈奴武装力量距离长安最近不足二百里的时刻,时年三十七岁的文帝刘恒慌忙下达诏谕:以宗正刘礼驻军霸上;祝兹侯徐厉驻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驻军细柳,以备胡。
另,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骑将军,驻兵渭北,备车千乘。
可以说,在面临这次入侵之时,文帝刘恒几乎是阵脚大乱;对于长安地区的战略部署,基本完全是按照‘把长安围成一个乌龟壳’的思想纲略。
所有的战略重点,都放在了长安以北,及箫关方向。
——匈奴人可能杀来的方向。
若非最终,文帝又任命张相如为大将军,配合栾布击退来敌,那汉室国祚是否得存另说,这次入侵最起码,也是类似后世八国侵华般的耻辱性战役。
要是情况糟糕一些,甚至连‘天子东迁’的事,都可能第二次发生在华夏大地之上。
要知道那一次,还是匈奴人并没有完成战略目标的‘失败’案例!
而如今刘弘所身处的时间点,并没有经历过那一次毁灭性打击,对于这个方向的防备,相较于历史上的文帝前元十四年只低不高!
文帝刘恒能在这样一场耻辱性的战役之后安坐皇位,那是因为当年已经是他职业生涯的第十四个年头,朝堂已经被刘恒完全掌控,文景之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刘恒羽翼丰满,口含天宪。
反观现在的刘弘,虽然基本大权在握,但终归年纪尚轻,政治威望不够坚厚。
要是再来一场‘匈奴骑兵直捣黄龙,出现在甘泉山一代’的战役,刘弘很难保证自己还能安坐于皇位。
所以,在北地、云中、马邑、右北平这四个方向当中,刘弘最为担心的,就是北地方向成为匈奴人的选择。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个选项都是错的,那首先要排除最错的那个答案。
能让匈奴人一骑绝尘,旬月间兵临汉都长安的北地方向,就是刘弘眼里‘最错’的那个答案!
刘弘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都能看出来的漏洞,身为老油条的柴武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非但柴武,就连殿内站着的济济数十位军方将领,都似乎没有察觉被柴武‘漏掉’的北地方向。
反倒是刘弘提出‘为什么不说北地’时,众人都露出了一种···
姨母笑?
这一切,刘弘都迫切需要一个合理得解释。
要知道汉室针对匈奴的守备力量,是从高皇帝年间开始,就处于每年稳定增强的态势。
在文帝刘恒登基,并掌握大权之后,汉室北方防线的壮大速度,更是肉眼可见的加快!
而北地方向,能在汉室鼎立将近四十年后,于文帝十四年被匈奴人攻破,就意味着这个漏洞一直存在。
在汉室守备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从刘邦建立汉室那一天,到汉文帝十四年,这个方向的攻打难度,是在一点点上升的。
反过来说,匈奴人越早攻打这个方向,就可能会遭受越弱的阻力,取得越大的成果。
那为什么,匈奴人不在高皇帝年间、孝惠皇帝年间,以及后来吕后掌政的十来年,乃至于文帝刘恒登基初的那些年,自北地方向攻打汉室?
为什么非要等到汉室越来越强大,守备越来越充分,文帝刘恒完全掌控大局,才从这个方向攻击?
总不可能是匈奴人觉得难度太低,攻打没有乐趣吧?
除了‘匈奴人为什么不早打北地’这一点之外,刘弘还有一点疑惑。
无论是从原本的历史上,还是从刘弘此时了解到的信息判断,马邑方向,都属于匈奴人‘非常值得考虑’的攻击方向。
而马邑与武州塞南北互成犄角,该区域东西又有天险相阻的地形下,马邑方向对汉室而言,又具备极其明显的‘伏击’潜力。
——看地图就不难发现:马邑-武州塞地区,就是一个狭长的瓶壮!
马邑为瓶地,东西方向的天险为平身。
这样一来,汉室只要能把匈奴人骗进武州塞,然后把武州塞这个‘瓶口’一堵,匈奴人就将插翅难飞。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此完美的伏击地点,同样是越早用,就越能发挥更大价值,让汉室的战略处境处于更好的状态。
那为什么,要一直等到汉室鼎立近百年之后的武帝一朝,才出现第一次‘马邑之谋’?
是汉室力量不足以完成一次伏击,不想浪费马邑这个只能用一次的伏击点?
gu903();这两个问题,对于此时的刘弘而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