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陛下也要着眼现在吧,这此北伐出动了区区十万人就消耗了数不清的钱粮,凡事都要循序渐进。”
徐恭还是劝刘彻不要那么急,有些东西不用非要用武力,也不用非要立刻完成。
他认为南越现在权臣当道,内斗不断,早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根本不需要急着动手,甚至可能自己就灭亡了。
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善。
“嗯,老师放心,朕已经知晓,以后会注意的。”刘彻本来还想争辩,但仔细想了想还是算了。
其实还是不希望和老师意见出现分歧的,遇到事情只要不是原则性就尽量顺从。
徐恭见此愣住了,他已经想好了长篇大论,结果陛下就这么答应了?这秉性不太像啊。
“唉,希望陛下您能听得进去吧。”他叹了一声,随后默默跟上去。
………
见证过战争残酷的徐恭再次归朝后一改以往的激进策略,转而使用更加平和的方式治国,以此来中和对外征战的损失。
比如针对税收一事,刘彻平时可远没有父亲祖父那么节俭,甚至是有着奢靡,大肆修筑宫殿,还崇拜鬼神经常举行祭拜,徐恭于是上奏,希望能够削减宫中用度,节约民力,为日后更多的征战做准备。
对此,刘彻还是听得进去的,整个朝堂也就能虚心听从老师的劝谏了,其他人都会下意识认为忤逆。
同时,徐恭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遂让出了自己在军事的绝对领导地位,当然并不是放弃兵权,像是中央的南北二军还是归其节制,他更多的是放弃了大量边军的主导权,让将领们不必随时找他过问。
原本丞相的权力更多作用在朝堂上对军队控制力很薄弱,但徐恭是个例外,从景帝朝开始他就控制着北军兵权,担任太尉之后更是节制南军和宫廷侍卫,基本上整个长安军队皇帝之下就是他。
等到拜相之后,景帝就将边疆防御匈奴的战略制定也交给了徐恭,实际上就是节制边军,一直到现在。
因为徐恭一直秉持着时时通报的原则,所以刘彻一直认为大局尽在掌握,忌惮当然有,他本来就对丞相这种大权独揽的制度不满,但现在却还不深。
因为刘彻已经初步实行了内外朝的制度,加强了尚书、常侍的权力,有意将帝国权柄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三公大多都遭遇削弱。
不过对于丞相主要是针对右相公孙弘,徐恭这个左相因为资历威望太重的缘故,再加上以愚忠著称,所以就没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