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春日一个暖洋洋的午后,朱平,一位身着淡黄色军装、肩背沉重行囊、手提简易包裹的年轻士兵,胸前的三等功奖章闪耀着光芒,走进了南锣鼓巷那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里是他老丈人的家。
朱平原本是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特种兵,在一次惊险万分的反恐行动中不幸牺牲,他的灵魂竟然穿越时空,附在了一个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正准备回家探亲并迎娶新娘的年轻士兵身上,巧的是,两人都叫朱平。
老丈人张有财,是一位勤劳朴实的轧钢厂钳工,住在四合院东侧的耳房里。
这里最初只有一间狭小的屋子,不过凭借朱平的勤劳和聪明才智,他花了整整六个月时间,亲手搭建了两间温馨舒适的小屋。张有财和他的老伴住一间,他们唯一的女儿和年迈的母亲住另一间。
至于朱平,他把自己房间的一半巧妙改造成了厨房,所以他的居住空间只有不到五平米。
朱平带着行李,穿过熟悉的小院,却发现巷子里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他在这四合院住了一年多,对这里的每个角落都非常熟悉。
然而,当他穿过前院,回到中院的耳房时,却一个人都没看到。他心里一惊,以为出了什么事,没想到大家都聚集在自家院子里。
朱平先把行李放下,使劲挤进人群。他看到贾张氏和贾东旭正从自己老丈人的房间往外搬东西。
六十岁的张奶奶,怀里抱着一个不到两岁、正在大声哭闹的小女孩,看起来特别无助和凄惨。贾张氏和贾东旭把搬出来的衣物和被套随便扔在张奶奶脚下。
贾张氏不停地说着,手上的动作却没停。她一边说,一边用眼角余光斜看着张奶奶。她的表情极其冷漠,带着一丝瞧不起,好像在嘲笑张奶奶的无助和可怜。
“我说张奶奶,你儿子儿媳妇都不在了,唯一的孙女也走了,你一个老人带着这么小的孙女,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房子。住在那个带厨房的小房子里,对你们来说就够了。
而且,你儿子的丧事是大家一起出钱办的,要是你愿意把这间大屋让给我们,我们家之前出的钱就不让你还了,以后每天还会给你送一碗粥,你觉得怎么样?”贾张氏说道,她的语气充满了嘲讽和轻视,好像在暗示张奶奶应该对她的“大方”感恩戴德。
贾张氏的话听起来好像很体贴,其实是在强迫张奶奶让出房子。
易中海,作为贾东旭的师父,虽然心里清楚这是在欺负孤儿寡母,但是为了自己晚年能有依靠,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支持贾东旭,帮他抢这两间房子。
旁边看热闹的人虽然在那指指点点,但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张家说话,谁让他们家人少,就剩下孤孤单单的孤儿寡母呢。
“张奶奶,一大爷说得对,这院里哪家不是五六口人挤在一间房里,您都这么大年纪了,就别计较了,每天能有一碗粥喝就很好了,您得好好活着,把小孙女养大。”二大爷刘海忠手里捧着一个搪瓷缸杯子,摆出领导的架势,用教训人的口气说道。
三大爷阎埠贵见一大爷、二大爷都说话了,自己收了两块钱,要是不吭声就说不过去了,于是往前走了一步,扶了扶眼镜说:“贾大妈说得对,你儿子的丧事是大家凑钱办的,大家都帮了你们张家,你也应该回报大家,依我看,把中间那个小屋让出来给大家当仓库就行。”
阎埠贵是什么人?那可是粪车从家门口路过都要舀一勺的人,看到贾家一下占了两间房,他能不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