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郭保(1 / 1)

寇淑笑着问道,“如何好?”

王小娥摸着一团棉絮问道,“此种丝絮柔软、舒适,不亚丝帛,必然可制成衣物、被褥,不仅比麻衣舒服,也肯定更御寒,王妃,不知此物产出几何?”

“吾在春夏之交尝试种了四亩有余,八九月间得棉五十余斤,扣除棉籽,亩产约为十二斤,不过这是第一次种植,经验不足,再想想办法,一亩得棉二十斤当无问题!”

在这个时代,寇淑就发现各种计量单位不如后世,汉代一斤大概相当于后世的半斤,一亩相当于后世的半亩,汉一石等于1斛,10斗,120斤,也就是大概后世的30公斤,寇淑觉得15-20斤的亩产量应该可以做得到。

王小娥又惊又喜,“竟有这等产出?”

王小娥给寇淑算了一笔账,汉代一亩苎麻田年可得麻12斤,多者不过15斤,而一亩桑园年可得丝2斤左右,1匹布帛幅广2尺2寸,长4丈,需麻近10斤,需丝一斤有余,所以若是寇淑可以做到一亩得棉二十斤,估计天下能种棉的地方都会种棉,丝麻极可能被取代。

寇淑听完,直接愣住了,她知道丝绸产量有限,但苎麻的产量也这么低,这也太离谱了,后世中国虽然不怎么种麻,但寇淑印象中孟加拉国和三哥种植很多,产量很大,可以供应全世界,怎么这个时代的中国产量这么低。

寇淑再一次感慨,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实在太差了,怪不得史书上动不动会出现人相食这样的描写,她意识到现在搞资本主义什么的都太早了,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提高粮食和棉麻等产出,同时提高医学水平,只要做好了这些,格物学就彻底站稳了脚跟。

就在寇淑思考时,得到小宦官汇报棉花已经弹好的蔡伦又一次走了过来,若是寇淑所言属实,她口中的棉花可以纺纱成布,而且亩产不下于苎麻,那真得不得了!

他只是粗粗摸了摸就知道棉花比苎麻更柔和,更易御寒,这对人口集中在北方,每年都有不少人饥寒交迫中病死的大汉实在太重要了,朝廷一定会推广。

等到蔡伦到达,寇淑正在指挥宦官们忙活,除了用来尝试纺纱织布的若干個棉条以外,她让宦官们拿一块木板将今天制取的大部分棉絮压实。

又和王小娥交代,让她用尝试拉线,把棉絮固定住,然后就可以装入被套中,王小娥懂纺织,寇淑一说她就明白过来,告诉寇淑用不了多久,就能制造出这样一床棉被。

看到蔡伦到来,寇淑把那些个棉条交给他,请他找人纺纱成线,蔡伦尝试捻出了一根棉线说道,“比不得丝线细密,但胜过麻线,看起来,与那白叠布倒甚是类似!”

“蔡公,不是类似,这纺出来的应该就是白叠布,此布市价应该超过麻布!”

“白叠布售价何止超过麻布,普通的丝帛也未必比得上!”

寇淑微笑着说道,“棉花亩产与苎麻相差不多,朝廷若是在公田中大规模推广,就算白叠布供应量过多有所跌价,但少府凭白多出几成利还是很有希望的!”

蔡伦深吸了一口气,“这就是格物之学?”

“这就是格物之学,利国利民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