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胸笔直而瘦长,主要承担着支撑和保护内部器官的基本功能。平平淡淡的前胸,在它的最上端生长着一对较身体来说,强壮了很多的捕捉足。
这对“凶器”不再展现往日的凶威,它一动不动,随着三角形小脑袋,短短的脖颈一起,缓慢的向下伸展。
每只捕捉足主体部分都分成了5节,一节不多,一节不少。
生长在前胸上的根部名为基节,它粗糙而强壮。基节的内部有非常发达的肌肉群,通常在捕猎发起攻击的瞬间,整对捕捉足如“手起刀落”,这其中提供动力的就是基节。基节的强弱,直接影响小螳螂出“刀”的速度和力道。迅猛的速度,霸道的力度,必然要有强壮的基节,基节越长,捕捉足越凶猛。
基节的下端是一段很短的转节。转节,顾名思义,转接基节与后面的股节(PS:股节,或称腿节,不同称呼而已,捕捉足通常说是股节,步行足通常为腿节,毕竟步行足和腿的功用相同。作者文中采用股节)。转节如万向轮的轴一样,保证股节可以向各种方向伸展和转动。
股节是整个捕捉足上最膨大鼓胀的部位,它相当于整个“镰刀”的刀柄。
单从外观看,就分外凶残狰狞。股节内侧是有三排列刺的,它们长短不一,如锯齿般,尖端锋利异常。这些列刺是由一根根的齿凸组成,靠近转节的这一端会长一些。
略过“刀柄”,再前端就是“刀体”了。那是一段微微向内的弧度,如一挂月初的秀眉,。“刀体”,也就是胫节,要比股节秀气很多,宽度小了,长度也短了。只是它,更锋利,更灵活。在胫节内侧同样有两排齿凸组成的列刺,长度略短于股节内列刺。胫节的运动轨迹是可以完全贴合股节的,届时,五排齿凸完美交错,将猎物死死钳住。可以想象,很少有猎物可以从这对“镰刀”中逃脱。
胫节顶端是一根长长的端刺,如匕首一般,可以深深的扎入猎物体内,造成最直接的伤害。
整对捕捉足最前面的部分叫做跗节,它柔软坚韧,末端有一个如鱼钩般的倒刺。捕猎中,倒刺会钩住猎物表皮,如绳子般,捆绑住猎物,防止它们逃掉。
这对前肢,或者说,捕捉足,是小螳螂最最主要的捕食工具,战斗兵器。
胫节打开,它如缭风快刀;胫节折叠,它如隐藏尖刺的巨大狼牙棒。
前胸生长着一对前肢,中胸生长着一对中足,后胸生长一对后足,嗯,没毛病,很合理。
中足和后足的结构与前肢极度相似,也有基节,转节,股(腿)节,胫节,跗节。但形状上,因为所起到的功能不同,差异巨大。
前肢需要捕食,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快的速度,所以它们基节更长,股节更粗,胫节更锋利。
中后足作为步行足,它们需要灵活,平稳,轻便,所以它们基节很短,便于转向,股(腿)节纤细,胫节长度暴增,超过了股(腿)节的长度,便于快速爬行。
股节和胫节上虽然也有齿凸,但已经没有那么完美的,成对配合生长了。两对步行足除了有和前肢相同的5节之外,还因为要抓紧树皮或地面,额外多了一段顶端带钩的前跗节。
相对纤细的中足和后足,相较于捕捉足,就没有那么的“精细”了。它们打包在一起的蜕皮时间,也不到捕捉足蜕皮时间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