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隋朝唐朝(1 / 1)

赢政接着道:“萧衍之言,虽有其理,然朕观之,终不免溺于宗教,忘却治国之本。

帝王之责,首在强国,次在安民,岂可因一己之好恶,置社稷于不顾?”

冯去疾同意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臣亦观此南朝梁武帝,虽有兴学育才之心,然四次舍身佛寺,实为国之大忌。

帝王之尊,不可轻舍,否则国体受损,民心动摇。”

王贲接话:“更甚者,帝王舍身佛寺,恐为天下人笑,军中士气亦会受挫。

将士们为国捐躯,而帝王却求佛避世,此非鼓舞士气之道。”

王绾:“臣以为,萧衍此举,虽出自好心,然其方法失当。

帝王应以身作则,引导百姓,而非随波逐流。

国库之资,应用于民生之急,而非个人之信仰。”

冯去疾:“陛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萧衍之失,乃后世之鉴。

臣建议,今后在选拔官员时,更应注重其治国理念,而非一技之长,以确保国之长治久安。”

赢政没有马上回答,沉思片刻后才道:“冯卿所言,朕深以为然。然诸子百家思想各不相同,不可偏废,需兼容并蓄。诸卿以为如何?”

李斯:“陛下英明。臣以为,选拔官员时,不仅考察其治国才能,亦应考量其对百家学说的融会贯通。如此,方能培养出既能安邦定国,又懂调和诸学的栋梁之才。”

王绾:“臣附议。选拔官员时,既要注重其实务能力,亦不可忽视其学识。陛下曾言,兼收并蓄,方能广纳贤才。

臣建议,可参考后世设立专门的考核,以检验官员对诸子百家学说的理解与运用。”

嬴政:“诸卿所言,皆为治国之良策。待光幕分享科举制度,再一并讨论。

众臣应诺后继续观看光幕。

嬴政顿时快被气得七窍冒烟:“后世鼠辈竟以朕的名义行欺诈之事!实在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