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
随着光幕中层出不穷的点评,朱棣目光逐渐从不安转为深思,随后神色严肃的在光幕上不断滑动,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最后神色复杂的沉默良久,他缓缓落寞的叹了口气,环视群臣,众人皆屏息以待,不敢出声,唯恐打破这凝重的气氛。
“后世之评,褒贬不一,”朱棣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有言朕乃篡位之君,亦有赞朕励精图治,武功显赫。看来,朕之功过,后人自有定论。”
杨荣小心翼翼地插言:“陛下,后世人之评说,多有偏颇,不可尽信。但能确信者,陛下之圣明、永乐之盛世,实为我大明之荣耀。”
夏元吉附和道:“正是,陛下北征蒙古,南定安南,西巡甘肃,东狩辽东,四海宾服,万邦来朝。陛下之功,山河可鉴,日月可证。”
朱棣微微点头,似是对群臣的赞誉感到慰藉,又似在自我确认。
“朕一生征战,为的便是这大明江山的稳固。后人若能继朕之志,守我大明基业,便是对朕最好的评价。”
朱高炽见状,连忙表态:“父皇放心,儿臣定当谨记祖训,遵循太祖遗志,励精图治,绝不让宦官干政,绝不负陛下所托。”
朱棣闻言,目光温和了许多。“太子,汝可知道,为君者,非仅需武功,亦需文治。永乐大典,便是朕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望汝能珍视。”
“儿臣谨记,永乐大典乃我大明文化之精华,儿臣定当广为传扬,使之流芳百世。”朱高炽郑重承诺。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随即目光转向群臣。
“诸位爱卿,后世之事,朕虽无法干预,但今日之大明,需要尔等的辅佐。
宦官之事,必须严防,不可让其坐大。至于藩王,亦需谨慎,以防激起内乱。”
群臣纷纷应诺,杨荣、夏元吉等重臣更是保证:“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维护大明江山社稷。”
朱棣再次在光幕上寻找着那个他非常熟悉的名字,依旧一无所获,长叹一口气,似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又似乎充满遗憾。
他默默开口,像是在与朝臣对话:“如此,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