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光刚起,东方红光乍现。程风一家已经收拾妥当,早早的出门,来到海边蓄水池处检查成果,发现经过了一夜的蓄水池里水并未消耗多少。娘三个一商量,决定再围一个石围栏,这样就有了两座盐水池。
说干就干,一家人动手,搬石头的,砌围栏的,很快就做好了第二个石围栏,太阳刚刚升起一人高,第二个石围栏已经装满了海水。
看着升高的太阳,程风姐弟俩在沙滩上捡了些柴草,老娘又去水凼子捡了些海鲜,可能是官府不让老百姓下海,敢到海边的百姓很少,一两百年下来,海边的海鲜众多,海蚌,螺蛳,扇贝,海参又多又大,随随便便就能捡一大筐。
提着装满海鲜的筐,姐弟俩抱着捡来的柴,一家人回到放桶的崖洞,点了篝火,烤起了烧烤。很可惜新鲜的海鲜本是好食材,但没有任何调料,只有一点苦涩粗盐的烧烤真的很难吃。好在一家子现在追求的只是能有吃的能吃饱,对于味道还不敢有要求,再怎么难吃也是肉,还是能管饱的肉,虽不好吃还是吃得很开心。
等到中午时,看看围栏里的水又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赶紧的又提水补充满。
到下午太阳西沉,再一次补满围栏里的水后才捡了些大海蚌类的海鲜回到家。晚饭可不能再吃净海鲜了,就用开水把大海蚌烫死,取出壳里的白肉切成肉丁煮成海鲜小米粥。
虽然海鲜多小米少,还没油少盐的,但心里装着希望,还是吃得很开心。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终于把第一道盐池里的浓缩了五六次,池底都有了一层沉积物。多次浓缩的海水都成了墨绿色。把第一池的浓盐水放进第二个盐池里,继续的浓缩。
在连续放了三次浓盐水进第二个盐池再浓缩两天后。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把第二个盐池上面的盐水放入第三个盐池。
因为第三个盐池比较小,大半池盐水经过一天的暴晒,石面上只留下了一片白色的盐层,当老妈看见那白色的盐巴时,眼泪都出来了。
终于等到成功晒出来的海盐,程风赶紧叫老娘把自己抱上石台,爬在围栏边扒开盐层看了下厚度,厚度大约有三厘米多点,估计产量大约有60斤左右,盐不是很白,最底下的盐白里带着一点淡淡的黄色。
拈起一点尝试了一下,咸味里带有一点点苦,应该是还有一些杂质没有分析出来,不过苦涩的味道非常的淡,比家里用的粗盐味道好多了。
从口感来看,应该跟历史书上记录的细盐差不多,但是还没到标准细盐的要求,大约是在粗盐和细盐之间,比较靠近细盐的标准而已,离精盐的要求更是还差得远,不过也够了,家里现在的条件也不允许做到精加工。最好是等到手里有了一些钱之后,再补充一些工具,才能做到精细提纯。
用木片把晒好的盐最上面的一层,小心仔细的括成一堆,最上面的这一层的盐颜色比较白,应该是质量最好的。老姐接过老妈递上来的一条破布袋把这些比较白的盐装好。装了大约十五六斤,装好放筐里老妈就提到离海岸比较远的草地上去,捡了一些青草盖在篮子上面,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边走边四处的张望,一路提心吊胆的往家赶。
提着手里的这一筐盐,妇人的心情是紧张和激动的,紧张是因为自己这是第一次偷偷摸摸的制盐,害怕被官府的人发现了全家杀头。
激动是因为自己也亲口赏了一下这最上面的盐,苦味非常的淡,是比较好的盐,自己从来都没有吃到过,感觉富贵人家吃的细盐,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好在自己家今后也可以吃这种细盐了,虽说心里非常的忐忑不安,但忐忑不安的情绪的夹杂着更多的还是激动。
等到老妈把最好的盐送回家的时候,陈风和姐姐也在把第二层的盐小心翼翼的刮在一起,分离开了中间层的细盐之后,又把最底层带着淡黄色的盐收拢在了一起。
等到老妈把第一趟的盐送回家返回,陈风和姐姐把剩下的盐已经归类收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