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
清晨,一列队伍向台城行进,这是录尚书事、江夏王的队伍,当中一辆牛车上,江夏王萧大款看着手中公文,眉头紧锁。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收复青州地区,随后,官军与齐军展开激战,一直持续到现在。
新年伊始,天气开始回暖,黄河河面冰层开始消融,官军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齐军的攻势就会黄河解冻而减弱。
如此一来,朝廷就稳稳控制青州地区了。
但萧大款关注的不是这件事。
今日大朝,皇帝要和百官商议驻跸淮北徐州寒山一事,此事之前就已经放出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在京官员纷纷上表劝阻,随后,出镇藩王以及各地牧守也纷纷上表,恳请皇帝以大局为重,打消“驻跸寒山”的念头。
说辞大同小异,主要一点,就是此举会大幅增加朝廷开支,而朝廷财政承担不起。
皇帝驻跸寒山,即便寒山南北二城本身就很大,但依旧不可避免大兴土木,朝廷没那么多钱粮雇人干活,就只能征发百姓服劳役,这是极大地负担。
即便行宫建好,每年也会额外增加大量开支,这会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其二,皇帝驻跸寒山,中枢必然跟随左右,那么,一旦北虏大举进犯,围了寒山? 中枢和各地的联系就会被切断。
不仅如此,寒山一旦被围,北虏极有可能来个“围城打援”。
待得各地援军纷纷溃败? 孤城寒山? 能撑多久?
北虏知道皇帝和中枢都在城中? 恐怕会不顾一切都要破城。
仅这两点,就足以让皇帝“驻跸寒山”的想法无法实施。
这也是反对者们反复提起的顾虑,物议汹汹。
萧大款认为朝野内外反对皇帝驻跸寒山是民心所向? 故而撺掇皇帝驻跸两淮的宵小之辈? 不能得逞。
结果,饶州鄱阳有消息传来:鄱阳王萧嗣去年于饶州乐安地区发现一个大铜矿,现经过数月试开采? 估算年产量初步可达到三百万斤。
正常开采三四年后? 年产量可逐步递增到七、八百万斤? 再过几年? 可轻松过千万斤。
消息传出? 朝野哗然。
萧大款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立刻派出官员到饶州乐安实地勘察,勘察结果,证实了鄱阳王所说。
那么,朝廷不会缺钱了,至少? 国库会有盈余了。
而皇帝驻跸寒山一事? 因为乐安大铜矿的出现? 开支问题? 不再是问题。
兴建行宫、日常维持而产生的巨额开支,乐安铜矿的开采可以有效弥补。
与此同时,支持皇帝驻跸寒山的大将军、彭城公李笠? 拟定了一系列实行方案,其中之一,是将驻跸之处改在淮阴。
淮阴位于淮南,淮水南岸,有淮水作为北部屏障,为淮南重镇。
淮阴距离泗水入淮口不远,又有勾连江、淮的中渎水与广陵相连,水路交通十分方便,自古就是商旅云集之地。
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有淮水做屏障,不怕敌军数日之内便兵临城下。
北虏要进攻淮阴,首先得拿下徐州寒山,大军才能从容南下渡淮,这可不容易。
所以,淮阴在寒山沦陷之前,不可能被北虏围困。
若战局确实不利,皇帝和中枢随时可以经由中渎水从容南撤,返回建康,安全得很。
而李笠又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在两淮就地解决养兵、练兵的问题。
实行府兵制后,只要数年时间,朝廷在两淮就能平添战兵数万,平日里拱卫淮阴行在,必要时,随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消息,又引来朝野哗然。
随后舆论风向一变,开始有地方牧守和官员支持皇帝驻跸淮阴,这些人当中,多为武人或两淮出身。
因为皇帝驻跸两淮,目的就是练兵、为北伐做准备,那么对于寒人和武人来说,只有打仗,才有他们的出头机会。
试行的府兵制,仿照周国所行制度,对于两淮地区的豪族、寒族而言,府兵制,就是专门为他们开辟的一条官场新道路。
这条道路,能让寒人绕开九品中正制,实现入仕、升迁。
两淮寒族,可以靠着从军入仕,不再看门第,不用评乡品,靠军功晋升。
也就是说,武人可以凭借军功做各级将军,然后可以转为地方牧守。
或者对应班秩的流内官。
如此官场新道路,如何能不获得寒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