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发财了!(1 / 1)

在穿过热情的欢迎人群人群之后,李恒带着人来到了蜀王府之前。

他驻足看着眼前这座宏伟威严的王宫,心中也是颇多感慨。

可以说,蜀王府是整个成都城之中最核心,最出名的建筑,严格的说应该是建筑群,没有之一。

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完工。

蜀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严格按照明代礼制建造,其建筑格式、布局仿照皇宫,但规格有所缩小。

蜀王府规模极其宏大,分外、中、内三层,坐北朝南。

外城城垣又称萧墙,高1丈5尺,周长9里,北起武担山之南今羊市街、玉龙街一带,南至红照壁街一带,东垣沿今西顺城街一线,西垣沿今东城根街一线,占当时成都城的五分之一。

宫墙先为砖砌,嘉靖年间改为石砌,高3丈9尺,周围5里,四周蓄水,后世成都人称之为“御河”,河道呈规则的长方形,濠外再环以萧墙。

萧墙有四座城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北为广智门,南为端礼门。

端礼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三座石桥,每座桥有三个桥洞,桥南头塑有威严的石狮。城外还有一道长长的砖砌红色砖墙,长20余丈、高4丈5尺,人称“红照壁”。

宫墙的南门为正门,叫端礼门,是一座高大的城楼,楼前的“御河”上并排架有三孔汉白玉石拱桥,通向城楼的三道大门。

从桥下流过的是横贯成都东西的金河。

端礼门内有石甬道,两侧是地方官吏拜谒蜀王等候之所。甬道正北,为宫内正门承运门,其后依次为蜀王府正殿承运殿和圆殿、存心殿,再后为王府内寝,寝宫之后为王府花园。

从洪武二十三年至崇祯十七年,共有13位蜀王在蜀王府生活。

原本的历史上,明末张献忠陷成都后,曾一度据王府为宫,改承运门为承天门,承运殿为承天殿。后来他撤离时进行了彻底毁坏和焚烧,蜀王府在张献忠的大火中化为废墟。

蜀王府的建造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这一特点继承了南京紫禁城开创的城市中轴线与宫殿建筑中轴线相重合的先例,对成都后来的城市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明朝,成都的经济和文化也较为发达。成都东南的琉璃场,设有官窑,为蜀王府和后来的蜀王陵提供各种琉璃瓷器和挂件。曾任四川按察使的明嘉靖年间进士张瀚,在他的《松窗梦语》称:“城中为蜀王府,其富厚甲于诸王。”

首任蜀王朱椿广布仁政,他请来大学者方孝孺(就是传说中大骂朱棣然后被下令诛十族的那位)教授世子,还从自己的俸禄中给郡学的读书人每人每月供米一石。对于普通百姓,他设厂施粥,并下令用布匹赎回被外族掳走的人,每年救济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