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现实世界里的感同身受也可以被论为是最重要的!
因为,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只有经历了才会让人懂。
记得1988年,在中国长篇小说里,出现了一部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它就是《平凡的世界》。
而在作品本身与读者见面之前,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现实主义文学当时被狠狠地切割,是以被一再退稿,甚至连本身就没有名气的小编辑,都会把已经成名的作家的手稿给退回。
当时,喜欢它的读者认为,这是一部温暖的现实主义佳作,小说传达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品德,是当代青年需要学习的优秀文化。
而反对者则认为,《平凡的世界》本身情节一般,语言和故事都很老套,没有代入感,没有可读性,缺乏文学艺术上那所谓的终极的美感。
经过多次退稿与批判,如果不是作者路遥的一再坚持,人们可能就见不到这部佳作了,也谈不上小说因为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广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而于1991年斩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
退稿的时候,说什么《平凡的世界》没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说什么当代青年读者喜欢刺激性强的商业读物,现实文学前景不佳?说什么《平凡的世界》又太过朴实,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欲?
其实,只有经历了才会懂!
只有经历了才会让人懂!
所以,一打开《平凡的世界》,人们便被它的开篇“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给深深地吸引了,诱着人不读下去都不行。
正如中国当代作家,陕北榆林人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道的那样:
当时的一些出版社对新潮作品趋之若鹜,而对于《平凡的世界》这样的用传统的手法叙事的作品,则没有太大兴趣。
之所以没有太大兴趣,是因为只有经历了岁月的人,才能读懂《平凡的世界》。甚至只有出身平凡,生在普通家庭的人,才能通过《平凡的世界》,去生发出一番别样的触动和共鸣。
虽然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迷失于平凡的生活中,因为平凡的背后一定有着别样的激情和澎湃。
因为,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