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齐格蒙特三世的回报(1 / 1)

结束在这个乡的调研之后,文思德立马去见了乡长,他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只说自己是从新安下来的农业部官员,然后后开始和乡长交谈起来。

由于文思德是出了城以后才随机从地图上找了一个才建立的乡进行调研并没有对乡长做背调。

当他交谈以后才知道这个乡长叫徐东楼是个大明移民,不过徐东楼有些不一样,他是主动来澳宋的。

从简单的交谈中文思德发现此人是一个有想法有才华的人才,而且此乡的治理情况也可以看出此人是有真正能力的人,并非纸上谈兵之人,回去以后一定要好好关注一下他。

文思德在乡政务大院吃过饭以后就登上马车扬长而去了,正式结束了本次的调研之旅,他此行收获颇多,回新安后他要优化这一年的计划和政策。

徐东楼本是胡建泉州一户富裕人家的嫡子,从小便被培养读书备考科举,12岁就考取了童生功名,结果在其13岁时接触到同乡前辈李贽的思想,年少的他深以为然便加入了泰州学派,信奉李贽的“歪理邪说”不尊孔儒理学的他即使有经世之才也屡试不中。

他在21岁时决定放弃科举专心治学,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他知道做学问的精髓在于实践,于是他决定离家游学上山下乡,在几年的游学生涯中他深深的体验到了民生之多艰和大明官府的腐败黑暗,他思想也越发极端。

等他回乡之后听说海外有一小国,由海外遗汉建立,自号华夏澳宋,此国无国主无勋贵,不抑工商之业,不尊孔教,万民平等,人人不受饥寒之苦,简直就是他的梦中情国。

刚刚游学回家的他不顾家人反对只身踏上去往澳宋的移民船。

到了澳宋以后由于他识文断字,学识渊博,移民局的人也没真让他去种地或者进厂,而是稍加培训后把他弄进体制内在新安当了一个文员。

既然吃上了“皇粮”徐东楼就开始观察澳宋社会,他发现澳宋比传言中描述的更美好,官吏虽不说清廉如水却也不贪腐成性,各司其职没有尸位素餐之人,对待百姓也不以势压人,他在大明生活二十多年又在外游历数载,根本没有一处官场的风气可以与澳宋官场相比。

而且这里没有皇帝,一切高级官员由民自决,最高官员轮流坐庄而不是世袭罔替,颇有“三代”(尧舜禹)遗风。

不仅官场风气远胜大明朝,民生福祉也是让徐东楼这个大明天朝上国来的读书人汗颜,他来澳宋三年,从没有看到街上有受冻饿的乞丐,也没人因衣食而忧思,只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澳宋这种从下到上生机盎然的景象,他从没在大明朝看见过,也许大明开国时有过,但是现在没了,朝廷不能抚恤万民反而成了压在万民身上的大山。

除了这些,徐东楼来澳宋以后最大的收获是思想和学术上的,澳宋官方那种实用主义的政策与泰州学派思想不谋而合,而且他发现澳宋中高级官员各个学富五车,从他们的嘴里总能说出一些大学问,因此他没事就和他能接触到的澳宋官员搞学术交流,见他如此好学,大家也乐得解他的惑。

在澳宋住了几年后他才发现他以前的学问有多么粗浅,真正的大学问全在澳宋,而且澳宋人却无门派之见,只要你愿意归化澳宋这些学问必对毫无保留的教授,敢把治国理政和帝王之术放在学校里公开授予学生。

后来徐东楼为了探寻更加精深的学问就向上级申请去澳宋国家政务学院学习,上级看他平时工作认真勤恳好学,而且从和他的交流来看这个人文化水平不低,且不是满脑子之乎者也的酸儒生,便以单位的名义推荐他入学政务学院进修。

进了政务学院后他才勤奋好学,最终以同期第一的成绩毕业,直接外放授官,当了乡长。

文思德走后,晚上徐东楼有些睡不着,他觉得今天来视察的官员可能不是一个普通农业部官员,虽然和他的交谈中徐东楼感受到他的确精于农事,但就以他说话的语气来说不像个普通官员反而像以前他在政务学院进修时来讲课的大官(文思德其实去政务学院讲过两节课,但是徐东楼没遇上所以不认识文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