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世家子(1 / 1)

贞观公务员 余秦唐 390 字 26天前

王崇基,谏议大夫王珪之子,太原祁县王氏,相传其祖上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王允。

至于真实家族渊源如何,其实已经不可考。

王敬直,王崇基的弟弟,王珪的少子,历史上,他后来尚李世民的第三女南平公主,只不过,后来牵连到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一案中,与南平公主和离,被流放岭南,不知所踪。

卢承庆,范阳郡公卢赤松之子,如今官至秦州参军,是范阳卢氏嫡系子弟。

郑仁泰,十六岁就参与晋阳起兵,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因为参与玄武门之变有功,迁左卫翊一府中郎将,宿卫皇城,同时,也是荥阳郑氏的嫡系子弟。

李延寿,东宫典膳丞,唐朝史学家李大师之子,出自于赵郡李氏。

这就是如今五姓七望之家五姓世家崔王卢郑李的嫡系子弟,其余也还有好几位,年岁稍小一些,却又仪表堂堂,行为举止皆谦恭有礼。

不得不说,这书香门第的子弟就是不太一样,他们虽然年少,看起来却十分自信,就算是看着中间的那些舞女,眼中也并没有什么饥色。

崔元龙介绍完一一介绍完之后,才举起手中酒杯,施礼道:“我等,皆是感激陈少监与圣人面前建言,提出了科举取士之策,为我等谋了个入仕的路。”

“如今之科举取士之制,我等闻之,也都是感激涕零,更是大为佩服。”

“陈少监的才学,可为当今同岁第一人!”

崔元龙说的是情真意切,其他人也都是跟着一起举杯,以表敬意。

他们也从家中长辈的口中了解了这科举取士的利与弊,如今的朝堂议事,也总喜欢说一个利与弊,最后好衡量其中得失。

科举取士,说白了,最有利的还是那些寒门士子,可相对来说,世家子弟其实也是有利的,且利大于弊。

用崔民干的话来说,科举之制已经形成,李唐不会放弃科举之制,如今,由陈平安提出科举取士之法,更是弥补了科举之制的不足。

当今陛下喊出:不问出身,只问才学。这一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得了人心。

就此之后,谁人敢站出来反对?

那就是堵了天下寒门士子们入仕之路,必定会被寒门士子们记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