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ggauto();} catch(ex){}
单系功法在人体内运行,其法力路线是相当“匀称”的,颇有小说里内里运转几个周天的感觉,讲究的是“奇经正脉尽皆浸润”的平衡。正是在这种平衡下,修仙者才可以自如迭代功法。
而嫁接功法选择相同结构作为桥梁,不可否认一种情况的存在,也就是两种功法的类核心部分是相同的,修仙者可以将桥梁设置为核心,通过在核心周围构建所需功法的外延实现嫁接功法的功能。
但如此做,则少不了所需功法的外延在相同空间中重叠、乃至互相冲突的情况。
如此嫁接功法,功法能不能生效已经是次要问题了,相冲突的法力流动方式在体内运行,会不会把修仙者炸了才是主要问题。
修仙者们再是智慧过人,尝试着通过调整所需功法的相对夹角,寻找最不容易产生冲突重叠的结构,也不得不碰上三维模型相互重叠的苦果。只有少数几个幸运儿,他们迭代后的功法刚好能够让核心部分类似,而外延部分没有冲突,可以用核心部分作为桥梁,嫁接功法。
但大多数修仙者并没有这份幸运,他们又想要转换法术侵彻力的这份便利,怎么办呢。
那就只好用两种功法的边缘相似部分,构建哑铃状嫁接功法。
哑铃状嫁接功法的优点是避开了很大几率会冲突的功法外延部分——他们直接拿外延的一部分做相同相似,能冲突就有鬼了——但产生了新的问题。
哑铃状嫁接功法是个重轻重结构,这玩意违背了人体结构常有的以躯干为中心习惯,运行起来肯定有所侧重,法力和灵机的分布不均,对修仙者肉体有很大压力。
人们使用哑铃状嫁接功法,不得不调整嫁接功法在体内的空间位置,以缓解分布不均带来的内在压力。
在哑铃状嫁接功法展现缺点的时候,有人想过,既然哑铃形状已经有这等缺点了,那我为什么不能顶着缺点,把功法拆开,干脆在体内同时运行两种功法,还没有重叠部分呢?
这下想放哪里就放哪里,想跑多大就跑多大,岂不美哉。
很遗憾,这种想法甚至早于嫁接功法概念。早在人们获得出蛮古人留下的功法之后,就有人尝试过在体内同时运行两种功法。
得出的结论是屁用不顶,纯度没有练气决高的东西。
重叠部分是保证嫁接功法所代表的法术侵彻力能够相互转换的基本,这座桥梁的象征意义甚至远比它本身的物质属性还要重要。
在确认必须有重叠部分才能使嫁接功法起效后,大多数尝试嫁接功法的修仙者面对体内灵机和法力常常不均的庞大压力,转而寻找改良哑铃状嫁接功法的方法。
方法确实有,虽然产生了新的弊端,但哑铃状嫁接功法带来的内压力被极大缓解了。
其办法便是:修改哑铃两端的比例,将其中一端增大,法力流量提高,使其成为类似过去单一功法的居中地位。而另一端缩小,降低法力流量,使其对体内分布不均的影响削弱。
一番操作之后,新版嫁接功法更像是带着卫星的行星,与行星系不同的是,部分相融的行星卫星结构使嫁接功法的“重心”得以位于行星功法内部,而非出现在哑铃状功法的薄弱点。
行星卫星结构还有好处。比起势均力敌的哑铃状难以在体内移动、转动的特性,行星卫星结构只要在构建初期稍稍限制总量,即可使形成卫星的功法相对行星功法转动,表现在修仙者体征,则变成了只要修仙者有需要,转换法术侵彻力的出口就可以转到任何一个方位角上。
当然,会存在压力分布不均的情况依旧存在,只不过是缓解;嫁接功法数学上不能解决的单项功法加载法力减小的情况在卫星功法上更加突出,其几乎难以自行吸引灵机,加持带来的正面增幅更是微乎其微,除了能帮着转换法术侵彻力属性,对修仙者来说,简直没有半点好。
不过这样就够了,对不知己知彼的战斗来说,只要手里有能够临时变化法术侵彻力属性的能力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