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祈求母后冥福无疆(1 / 2)

御榻之上,李世民平静接过奏本,看向李承乾,点点头:“你说。”

“喏!”李承乾神色肃然起来,拱手说道:“启奏父皇,宗室任职地方,虽是天庇,但自身不足,亦容易引起祸患。”

李世民轻轻点头,目光稍微掠过下方的汉王,彭王,庄王,还有吴王,齐王等人。

这几个都是之前治政有失之人。

另外,还有他的其他几个年纪更小的弟弟和儿子,性子都不怎么好。

尤其是滕王李元婴,那更不是个安分的主。

如何让他们好好的治理地方,是皇帝如今最头疼的事情。

收回思绪,李世民看向李承乾,说道:“太子,继续说。”

“是,因为此事,故而儿臣想,是否可以令诸王,效仿父皇亲耕一亩三分地之事,由宗正寺督促,每年亲耕三亩地,观其收成,观其所得。

如此一来,诸王就能体会百姓辛劳,百姓一年收获几何,多少用于缴赋,多少用于自食,多少用于人情往来,多少用于换购他物。”

稍微停顿,李承乾拱手道:“如此一来,诸王可以知晓普通百姓一年下来,家中能够剩余积蓄,甚至可能是借贷负债多少……如今下去,便可以追寻百姓是如何借贷负债的,如何抵押的,甚至最后是如何失去田地的。”

一句“失去田地”,原本在下面笑呵呵看热闹的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有魏征等人,顿时坐正,神色肃然了起来。

天下事,无非田地二字。

百姓失去田地就会成为世家和豪族的附庸,朝廷的赋税征缴就会变少。

甚至于在天灾之年,百姓会成为流民,最后造反。

隋末就是这样。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从失去田地开始。

如果地方长官能从一开始就关注百姓的田产收获,能保证天下百姓不随便失去田地,或者是更少的失去田地,那么对整个朝堂都是有好处的。

殿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神色肃然的同时,也震惊和赞叹的看向李承乾。

太子越来越成熟了。

……

李世民放下奏章,看了李承乾一眼,转身看向诸王,问道:“荆王?”

鄜州刺史,荆王李元景立刻站了出来:“臣在!”

“耕作之事,你可行吗?”皇帝的目光幽幽的落了下来。

李元景神色肃然的拱手道:“可行!”

皇帝点点头,看向李元昌:“汉王?”

李元昌立刻拱手:“启奏陛下,臣可行。”

李世民接下来又问了徐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和霍王李元轨等同辈诸王的意见,全部曰可行。

最后李世民又问了吴王李恪,齐王李佑,蜀王李愔和蒋王李恽等诸子的意见,他们这些做儿子,哪个敢说一个不字。

皇帝满意的点点头,然后说道:“宗正卿?”

“臣在。”宗正寺卿,高祖皇帝第二女,襄阳公主驸马窦诞站了起来,肃然拱手。

“初三上值之后,宗正寺尽快弄出一份监督条陈出来,正月十六日,朕要颁行天下。”李世民的神色瞬间冷冽起来。

任何能够促进天下繁盛的建言,在他这里都会得到最贯彻的执行。

“喏!”窦诞肃然拱手。

殿中诸王神色肃然的同时,目光忍不住的看向上方,太子面色郑重的站在那里。

随即,诸王的目光轻轻一转,直接落在了太子对面的魏王身上,眼神幽然深沉。

李泰心中苦涩,但皇帝目光之下,一瞬间,他只能点头赞同。

“嗯!”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向李承乾道:“太子,你继续。”

“喏!”李承乾拱手,然后打开最下面的大箱子。

箱子分上下两格,最上面的格子里是一小块一小块拇指大小的木板,还有一根根小木桩和小船帆。

李承乾将最上面的格子取出,瞬间,轻轻的水流声已经出现在殿中群臣的耳边。

李世民坐在御榻之上,看的更加清楚。

木箱之中,半个箱子里都水,但是水面之上,却有三艘四桅小帆船在轻轻晃动。

突然,李世民眉头一挑,他顿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只箱子,从东宫一路过来,虽然不至于说翻船,但来回晃动却是免不了的。

但这种情况下,这三艘四桅小帆船依旧飘浮在水面上,来回游荡,甚至就连甲板都没有湿,李世民的呼吸顿时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