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曲阜禁卫师(1 / 2)

尊师孔仲尼 役智 2180 字 22天前

 周道之上,三百披甲之士簇拥着三辆战车,他们正沿着曲阜至菟裘一线行军。

宰予靠在车轼边缘,望着远方奔流不息的淄水,只觉得天下江河不改,鲁国的青天还是那个青天。

子贡看他这副模样,不由问了句:“和三桓谈的不顺利?”

宰予听了,只是撇嘴:“我哪里有什么资格去和三桓谈条件呢?至多不过是给他们提些意见罢了。至于国君与三桓听不听我的,那就不是我可以决定的了。”

子贡道:“你小子真是和国内的大夫们厮混的时间太久了,连咱们之间对话,都给我玩猜谜?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阳关的讨伐权没有拿下来,还是其他的计划遇到了阻碍?”

正在驾车的申枨听到这里,也忍不住问了句:“子我,你先前答应我的那个事,难道也……”

宰予看到申枨一脸局促不安,立马出声安抚道:“我向来言出必行,既然说了会向国君举你为大夫,那自然就会这么做。

此次平叛过程中,凡是有功于公室的人员,国君准备一一进行赏赐。

是普通国人的,将免除三年田税。

是大夫家臣的,除了各位大夫做出的封赏,国君还会额外授予一级公室爵位。

不过子周你的情况较为特殊,我在国君面前举荐你之后,国君也认为以你的才能与功绩,如果愿意脱离宰氏回归公室,那么理应授予下大夫一级的爵位。

但现在国君手中可用的城邑数量不足,所以暂时无法授予你相应的采邑……”

申枨听到这里,心都凉了半截。

“那你的意思是说……”

宰予知道这小子的欲望较重,如果不能在这里把他安抚好,恐怕日后迟早出乱子。

他今天脸色这么难看,自然也是因为在朝堂上碰了壁,帮申枨讨封遇阻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昨日他在朝堂之上和夫子一起据理力争,然而三桓在虚头巴脑的事务上满口答应,然而在实际性的封地采邑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

孟氏虽然有意召回子家羁和他的儿子,恢复子家氏在鲁国的宗祀。

但子家氏的封地早就被季氏给吃到了肚子里,季孙斯哪里肯吐出来呢?

至于叔孙氏,在这个议题上也不愿意发表看法。

说白了,他就是担心子家羁这样忠心耿耿又有能力的臣子归国,会使得公室力量再度壮大。

至于申枨等平叛功臣的晋升和封赏事宜,鲁侯虽然愿意晋升申枨为大夫,宰予也愿意将申枨从他的名下释出,可他俩能给申枨一个名分,但却掏不出城邑和民户。

宰予一开始建议将阳虎的封地尽数拆分,用来封赏功臣。

但他在这个议题上又遭遇了季氏的强烈反对,因为阳虎的封地除了原本从属于公室的那部分以外,基本都是由季氏转封给他的。

但在这个问题上,孟氏和叔孙氏以及列位大夫,则站在了宰予这一边。

季孙斯看到这样的情况,也只得亮出自己的底线。

阳虎名下那些原本属于季氏的封地与田亩,应当交还季氏。

至于北方的阳关与讙邑,季氏愿意将其奉还公室,由鲁侯决定如何分配给各位大夫。

国中的大夫们看见季氏让步,于是也不继续追究,只不过在最后的城邑分配上,各位大夫又产生了分歧。

孟氏在此次平叛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孟氏的实力折损也最小。

所以孟孙何忌开口便要走了讙邑,其余大夫也不敢反对孟氏的行为,只能围绕着剩下的阳关继续讨论。

这么讨论来讨论去,大夫们之间互相拉扯、久久僵持不下,最终只得由宰予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这个方案听起来非常的简单易懂。

大夫们此次平叛为国出力,肯定都不是由于私利,而是从维护国家安定、延续鲁国宗庙社稷的角度出发,最终才赌上性命与阳虎搏杀。

既然如此,与其计较阳关的归属,反倒不如将从阳关收取的赋税集中起来,用这些钱粮供养一支专门用于维护国家安定的军队。

阳虎之所以能够在国内掀起叛乱,说白了是由于现今家臣的势力逐渐做大。

而家臣只要掌控了大夫的家族事务,便相当于掌控了族内军队的调度权。

所以为了提防家臣内乱,应当建立起一支由国君、三桓和列位大夫共同主宰的部队。

唯有国中大夫半数以上赞成出兵,这支常驻曲阜的军伍才能出动。

这支军队,应当以公宫虎贲为基础,改组脩闾四门徒卒,并从阳关和曲阜国人之中广泛吸纳兵员,将其与上下两军区别开来。

而为了保证这支军队不受任何一方势力的干扰,这支新军中的官长,不得由大夫家臣担任,而是应当以文试与武试的方式,以最终成绩高低排序,依次录用。

因为这支军队只对内不对外,负责维护曲阜的日常治安与防卫,所以宰予倡议以‘曲阜禁卫’为其命名。

大夫们当时一听,感觉这个办法貌似还可以。

既然阳关谁都拿不下,那倒不如将自己手里的份额拿出来,供养这个劳什子的‘曲阜禁卫’。

一来,可以得到‘居功而不自傲,受赏而辞让’的贤名。

二来,大夫们也的确担心阳虎作乱的事发生在自己脑袋上。

季氏家大业大,被阳虎这么一折腾,都得缓上好几年。

况且,大夫当中也有不少不满三桓联手把持上下两军的,此时宰予提出增强他们在军中的话语权,大夫们当然赞成。

而孟孙何忌对这个提议也很感兴趣。

一来,他们在这支新军中同样具有话语权。

二来,反正新军也不用他们来养,这也算是白捞了一笔好处。

他们同样赞成了这个提议,甚至于孟孙何忌还提出可以将讙邑一齐让出,作为供养新军的税收来源。

但相应的,孟氏让出讙邑的前提是,希望得到新军的三票表决权。

孟孙何忌这一开口,方才还对这个议题兴致缺缺的季孙斯也感觉到了威胁。

他提出季氏也愿意拿出封地中的东阳,用于供养上军,以此交换三票。

此话一出,叔孙州仇也坐不住了。

他也提出拿出叔孙氏的博邑,交换表决权。

而在又一番拉扯后,众人总算达成共识,即国君与三桓各自拿到三票表决权,而为了褒赏宰予在本次平叛中的杰出表现,他得到了其中的两票。

而剩下的荣氏、子服氏、南宫氏等参与平叛的大夫家族,则拿到了一票。

国君与各卿大夫加在一起,共计二十五票,也就是说,要想调动新军必须得到十三张支持票。

从明面上来看,似乎这支新军真的是用来维护国家安定的。

但如果从票型的分配上来看,则不难看出这支新军的真实成分。

三桓虽然各自只有三票,但那些手上只有一票的大夫们,其中公之氏等季氏近支小宗,几乎可以认定他们会与季氏共同进退。

而南宫氏作为孟氏小宗,也是和他们穿一条裤子的。

叔孙氏也同样有自己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