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第542章 科举(1 / 2)

单机南北朝 肥鸟先行 1069 字 1个月前

 第542章科举

历史经验告诉苏泽,要破除门阀政治,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科举。

但是科举和科举也是不一样的。

科举制度,是决定了王朝选官方式的根本制度,可以说是一个新王朝的基石,甚至可以说科举制度塑造了一个王朝的内凛气质。

唐代科举重视诗歌,结果就是唐代选拔出了一批极具浪漫主义的官员,他们重视才华,追求浪漫,在文化上塑造了一个盛唐。

宋代重视策论,导致整个宋代的士大夫都非常关心国事,整个宋代留下了无数政论的文章,无论宋代的军事上行不行,在官僚体系建设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古时代的巅峰。

明代重视八股,士风走向保守,在统治术上却达到了历史巅峰,反而是平稳时期最长的时代。

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

唐代的科举方式首先排除。

其实严格来说,唐代科举考试的还是很全面的。

唐代科举分为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分为三六九等,唐代科举到了之中期,秀才科因为太难,考上的人寥寥无几,其他诸科都有偏科,最后进士科成为最贵重的科目,进士出身垄断了朝廷要职,成为天下读书人争着走的“正途”。

明代也是一样,明初还有恩荫和国子监生入仕的大官,但是到了中期开始就被科举垄断,只有走科举考上的才算是“正途”,才不会被上司同僚歧视。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一共有三项内容。

一是“帖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默写、填空题,主要考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二是“杂文”,类似于作文题,主要考察诗、赋等题材的写作水平;三是“策问”,通常为时务策五道,考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

不过“贴经”是基础,算是合格性的考试,如果贴经错了就会被筛掉,属于大家都要掌握的基本功。

“策问”虽然也考,但是占比不高,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人人都能得分的公文写作题,只要按部就班就会无功无过,不会拉开差距。

最主要的还是“杂文”,也就是诗赋的写作水平。

没办法,任何政策,最后都是要人来执行。

政策再全面,再完美无瑕,执行的人都是有限的。

而读书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必然要有侧重方向。

就像是后世再怎么强调综合发展,也总有主课副课之分一样。

考察诗赋,固然会选拔出文采出众的官员,但是诗赋的评定标准过于主观,而且诗词的个人风格太过于明显,加上唐代科举制度不完善,导致唐代的科举弊案频发,甚至可以说不是弊案了,提前给考官或者重臣送上自己的得意诗作,在考前就内定人选,都已经是唐代科举的潜规则了。

而唐代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就是在这种不完善的取材制度下,利用科举作为武器,结党营私的政治内耗。

“牛李党争”将大唐最后一丝气数消耗干净,最后这个王朝轰然倒塌。

苏泽又想到了宋代,但是他又摇了摇头。

宋代科举重视“策论”,听起来这是个不错的制度。

既然科举考察的是做官的,那写政论文章也是本职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