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满朝上下觉得这事要想个比较合适的法子去报信,可是一拖两拖,到后来,大家就自己骗自己,权当忘记这个人的存在。
这其实也和孙铮长久以来,在朝中塑造的官场屠夫形象有关。现在新皇上位,大家都忙着抢夺好处呢,谁愿意去招惹一个随时有可能爆发的屠夫?
谁不知道他与先帝情同手足,万一你去报信,他把你当成害死先帝的凶手,顺手一刀剁掉,找谁说理去?
在新帝上位,尚未改元的这半年里,不只是官场上处处在抢地盘,就连皇宫里,也是一片刀光剑影。
太后对正德那些嫔妃中,早就看不顺眼的几个,不是勒令出家,就是圈禁冷宫。甚至有更严重的,直接灌点药弄死,然后对外声称是思虑先帝过度,以致香消玉殒。多少给个死后哀荣,维持皇家体面,算是了结。
朱厚照在南海空天母舰上,默默看着自己老娘一天天黑化,那颗心也渐渐变的麻木。
幸好孙铮早有后手,悄悄将那些被药死的妃子替换救出,挑他还愿意接受的送来南海夫妻相聚。朱厚照不愿意再爱的几个,就借宫中老人的手,悄悄来个改头换面的剧情,安排出宫去和家人团聚,从此隐姓埋名过日子。
到年底的时候,空天母舰上的朱厚照,已经拣回三个媳妇和三个女儿。这几个都是母女同命,一起被太后弄死的。
所以说,别看张太后在念及娘家弟弟的时候,各种心软面善拎不清。但在处理别人的时候,心肠、手段,那是一点都不差。
这几个妃子和公主本来已经死过一次,昏迷中被孙铮接来南海,等她们苏醒见到皇帝之后,都以为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尤其是这艘大船的设施用度,明显不是人间气象。
随后她们就见到了国师孙铮,皇帝忽悠她们说,自己一家确实都死了,是铮哥到阎王殿又把大伙救了回来。不过活是活过来了,但皇帝的身份却没有了。大家以后只能用平民的身份生活。
这个说法很符合大明价值观,很容易就被接受。
能够重活一次,还能与皇帝重逢,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哪还敢有别的奢求。
孙铮也乐呵呵当起了三个小丫头的姑夫,在船上对她们做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培训,随后将她们一起送往国师府小学堂去上学。
太后的心狠手辣,搞的皇宫里那些幸存嫔妃和几个皇子皇女整天战战兢兢。
随后,武群臣以传统惯例,上奏请新皇册封皇帝诸弟并请尽快就藩。但太后却迟迟不同意,理由是诸皇弟年纪尚幼,需要护持。
孙铮趁机搞小动作,悄悄用仿生人替换了朱厚照那些子女,还有她们的生母。把这些人弄晕送到南海团聚,说法一致,就是他们已经死了,又被国师从阎罗殿里捞了回来,得到了重活一世的机会。这些人正被太后的手段震着呢,得知这个结果,很自然就接受了。
在朱厚照一家大团圆的同时,皇宫里那些被替换的仿生人开始出现各种症状。他们完美的模拟出慢性中毒的情况,在一群太医的精心护理下,一天衰弱过一天,齐刷刷朝着死路上狂奔。
张太后也吓的不轻,她是处理过几个不顺眼的嫔妃和皇女。但是这些人,完全不是她的意思。就算她真要对这些人下手,也不可能搞出这么大排面。情急之下,把太医们训的灰头土脸。
三位阁老得知宫中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哪里敢等闲视之,前后数次入宫叩阙,话里话外都是劝告太皇太后,这个时间点,你多少注意点影响啊!
张太后本就是个拎不清,这时候哪里还有主意?她只知道这不是自己本意,恨不得赌咒发誓自请清白。可是这时候,怎么可能解释的清,越描越黑说的就是这种。
事涉皇室内务,外臣也不方便插手。阁老们也只能是劝告开解,各种暗示。
然而任凭三位阁老费尽唇舌,甚至张太后亲自到场督促太医全力施治,几位皇女还是先后宣告不治,她们的生母本也同样奄奄一息,得知消息后,也很快撒手人寰,去阴司与女儿相伴。
在正德十五年冬天第一场雪降下时,正德皇帝所留的骨肉,除了新帝之外的三子九女,全都“死”了个干干净净。
这事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尽管太皇太后反复声明,此事绝非自己的意思。但这种事,别说民间舆论,就是满朝武,也不可能和她讲证据。只是在几位阁老的强压下,御史科道都没有上章弹劾,否则一旦引发舆论狂潮,这种皇室丑闻必将导致整个大明陷入道德深渊。
等到张太后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人陷害,要求三位阁老对宫中进行排查。三位阁老婉言谢绝了,都到了这一步,还想拖外臣下水?你真当人家傻吗!
内廷外朝的裂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