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J20的利剑,pl10(1 / 2)

 方宇站在导弹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眉头紧锁,目光凝视着面前的技术图纸。

三个月的发动机研发让他疲惫不堪,但他知道,没有时间休息。

F-15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而J-20需要配套的武器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现在的空空导弹最大射程不过30公里,

方宇向团队解释,手指在图纸上划过。

"这完全不符合四代机的作战理念。”

“四代机需要'超视距'作战能力,也就是说,在敌人看不见我们的情况下,就能将其击落。

首席雷达专家张工皱着眉头。

“超视距打击……也就是说,这一款导弹的射程,至少要在70公里以上……”

"但要实现70公里以上的射程,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制导系统。”

“我们现有的红外寻的技术根本无法满足这么远距离的精确制导需求。

方宇点点头,转身走向实验室的黑板,拿起粉笔开始绘制一个复杂的雷达系统图。

"我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半主动雷达制导系统。”

“这种系统由两部分组成:飞机上的照射雷达和导弹上的接收天线。

"原理是飞机雷达照射目标,导弹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跟踪。

方宇的粉笔在黑板上迅速划动。

"但问题是,我们现有的雷达天线技术和信号处理能力都远远不够。

材料专家李教授摇头道。

"更不用说70公里射程意味着导弹体积会大得多,需要更强的推进剂和更轻的机身材料。”

“这几乎是现有技术的极限了。

方宇放下粉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那我们就突破这个极限。

接下来的一周,方宇带领团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攻克三个核心技术难题。

雷达制导系统、轻量高强度材料和高能固体推进剂。

雷达制导组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接收天线的尺寸限制。

传统天线要实现足够灵敏度,体积必然庞大,但导弹弹头空间有限。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天线设计,

方宇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画出一种特殊的微带阵列天线。

"这种设计可以大幅减小体积,同时保证信号接收质量。

雷达工程师们对这种前所未见的设计半信半疑,但在方宇的坚持下,他们制作了原型。

初步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这种新型天线的灵敏度竟然比传统设计高出30%,而体积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

同时,材料组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70公里的射程需要更大的弹体和更多的燃料,但总重量却不能超过战机挂载能力。

"常规钢铝结构太重了,

方宇指着一块泛着银光的材料样本。

"我们需要使用钛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

李教授摇头:"碳纤维的工艺我们还不成熟,国内甚至没有成规模的生产线。

"那就自己建,"方宇斩钉截铁地说,"而且我有一种改进的树脂配方,可以提高碳纤维的耐高温性能。

在方宇的指导下,材料组在短短两周内就掌握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制作工艺,并成功制造出了导弹的轻量化弹体。

与传统结构相比,重量减轻了40%,而强度却提高了25%。

推进剂组的挑战则更为严峻。

常规火箭推进剂的比冲(单位推进剂产生的推力)太低,无法满足远程导弹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种高能固体推进剂,

方宇向化学家们解释。

"关键在于添加高能金属粉末,比如铝粉或镁粉,并改进氧化剂的配方。

一位年轻的化学工程师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