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岁入破两千万】(2 / 2)

梦回大明春 王梓钧 1506 字 2023-09-17

朱载堻想了想:“便去少师衔,升授先生特进荣禄大夫,再授左柱国。先生不必再推辞,便这样定下来。”

王渊欲言又止,不再多说。

此刻他的全部官职是:左柱国(正一品勋阶),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散阶),太保(正一品加官),礼部尚书(正二品虚职),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首辅),翰林院学士(正五品虚职)。

勋阶已经升无可升,再继续封赏下去,就只能破例升为“上柱国”。

散阶也已经升满了,但真要再次封赏,也可以专门发明一个散阶。

三公还能继续升,太保之前,还有太傅和太师。

另外,阁臣身份还能升,谨身殿大学士之前,尚有一个华盖殿大学士。

王渊早有打算,等所有职务满级,他再坚持干一年,就跑去印度换地图,免得君臣之间积累太多矛盾。

虽然权倾朝野,虽然加官飞快,但没人敢提出异议,每年两千多万白银的岁入,全国九千多万的户籍人口,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闭嘴。

大明何时有过这样的盛世图景?

大量刚刚入仕的年轻官员,就算暂时没有受到重用,也不妨碍他们崇拜王渊,心里充斥着一种汉唐再现的骄傲之情。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艺术的兴盛,以及文化艺术的风气大变。复古派的分支盛唐派,隐隐已经占据主流,诗词歌赋的格调变得蓬勃大气。

就连杨慎的文学风格都变了,这位本来是六朝派的代表,现在写诗作词也越来越倾向盛唐。他的作品不再婉转悱恻,不再伤感怀古,而是带着一种李白式的浪漫。

现在的文坛,不再称什么复古派,因为这玩意儿已经统治文坛。最新的说法,是分南派和北派。

北派文人主推盛唐,南派文人主推六朝,《春江花月夜》估计也没法再受到追捧。这首诗直至明中期,风评都还普普通通,根本没有“孤篇压全唐”的说法,到了明末才被一次次推上全新高度。

这次大封赏,杨慎也获得赏赐。

杨慎现在是翰林院学士(有资格入阁的虚衔),兼礼部右侍郎分管文教(正三品),兼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此次被授予散阶“光禄大夫”(从一品)。

现在的甲骨文研究,也分为南派和北派。

北派以杨慎为首,南派以文征明为首。

文征明被特授南京国子监学正,因为这个超擢提拔,在充满“反王渊”舆论的南京,文征明坚决为王渊摇旗呐喊。

同时,文征明还创办《甲骨学报》,一边传播甲骨文研究成果,一边为王渊的改革变法正名。

至于唐伯虎,已经病逝了。

临死前,从兄弟那里过继一子,也算延续了自己的血脉香火。

散朝之后,百官纷纷前来道贺,王渊抱拳互相道贺。

下午,王渊召集大臣在文渊阁开会,制定明年的全国发展规划。

首先是继续推进田政改革,总结各省变法的得失,在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尽量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做出一些微调。

其次,勒令兵部尚书张璁整兵备武,明年一定要收复交趾!

再次,勒令户部尚书严嵩改革盐政。之前,王渊、杨廷和的盐政改革,没有涉及到军队问题,这次要彻底把盐政改过来,兵部那边必须予以配合。

最后,勒令工部尚书凌相,在山西铁路建设的同时,把京蓟铁路延伸到辽东地区。

青海那边的战事已经结束,河套副总兵郑虎,率3000火枪骑兵出征。甘肃副总兵张彦,率1500边骑协同作战。关西七卫,共同出兵2000骑,从西北方杀入青海边境。

他们抵达青海的时候,西海蒙古已经回军,并且征服了除后藏地区之外的整个乌斯藏。

双方激战月余,关西七卫大败,损兵折将而回。

郑虎与张彦,则追上西海蒙古的迁徙部众,西海蒙古骑兵被迫进行决战。三千火枪骑兵,给这些蒙古人上了一课,乖乖把吞下去的乌斯藏吐出来。

随即,王渊设置青海都司,郑虎担任青海都指挥使,治所设在河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西海蒙古部落,被再次一分为二,设海西卫和海东卫,皆归青海都司管辖。两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青海都指挥使商议。

再置乌斯藏都司,调集宁副总兵、武进士卢静,前往西藏担任乌斯藏都指挥使。

乌斯藏被一分为三,乃东王朝不复存在,设羌塘、前藏和后藏三卫,每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乌斯藏都指挥使商议。

至此,西藏和青海,进一步纳入大明统治,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管束力。

开年之后,大明就要进攻安南,收复大明的交趾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