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五章 包拯(2 / 2)

刀斧 华太狼 1758 字 2023-08-24

gu903();“当然用了,要不以我这胳膊的伤,此时应当躺在府里…”

“多喝牛骨汤,孩儿回去亲自炖,让下人给义父送去。”

“哟?君子远庖厨!你的心意义父领了…”

“哈哈哈,子女为父辈做什么都是值当的…”

“你你你,是什么让你的嘴巴这么甜?”

“当然是义父的关心和爱护啦…”

“噗,哈哈哈…”

……

“参见知院大人!”

“我的天,侯爷不要折煞下官了,以后你我二人在衙门中平礼即可!可有什么事?”杜衍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回礼道。

“那就得罪啦,官家不是让我负责与辽使谈判嘛,这不想问知院要几个枢密院的官员,充作使团!”

“这种小事情,你看上谁,回头报备一声即可!”

“那…官员名册…”

“你去文书值房,任意调用!”

“多谢知院大人!”

“侯爷太见外了…”

文书值房中,李现静静地看着枢密院官员名册,突然间,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眼帘,包拯!

就是他,没错!

咸平二年生,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而调任京官的原因就在于当地百姓上了一封万民疏,赞赏包拯在任期间廉洁爱民,经御史台核查确认无误,依考成法,在任期间有杰出贡献者,优先调任京官,于庆历三年春节后,赴京担任殿中丞,作为候补官员。

本来此人是御史台想要的,不过根据包拯自己的意愿,最后硬是等了四五个月,方才补录了枢密院的实缺。

太好了,大宋两大喷子齐了,李现心下暗暗喜道,随即将包拯的履历抽了出来,目前这家伙现在是枢密院在京房主事,李现信步寻了过去。

“包拯何在?”

值房中一众官吏探头向外望去,连忙放下手中公事,起身施礼道:“下官参见副使臣!”

“让你们主事出来一下,各忙各的吧!”李现挥挥手,站在门口也不愿进去,里面桌椅拥挤,堆满了文卷。

“下官包拯,参见使臣!”粗粗一看,一个脸庞微黑的中年男子从最里面走了出来,冷面峻眉,一股刚直之气扑面而来。

“包主事,明日随本官一起与辽使谈判。”李现说完便走了,包拯听得有些纳闷,以战胜国之姿与帝国谈判,这可是职场镀金啊,自己与李现从无交集,怎么会莫名其妙被选上?

转身回到值房,在京房的官员们都是低声恭贺,有了这层履历,包拯将来平步青云不在话下,此时结个善缘,以后谁说用不上呢。

辽国?谈判?包拯却对恭维之声仿佛闻所未闻,心中早已在琢磨辽事,走到一半后突然定身道:“我去一趟北面房。”

枢密院北面房,掌河北、河东路吏卒及北界边防、国信事,关于此次对辽作战的全部情报在这里都能找到,前提是得有人给你授权。

一整天,包拯都泡在了北面房中,李现听到后惊得直咂舌,才华真不是与生俱来的,优秀的人才果然随时做好了准备,心里狠狠夸了包拯一通后,端起酒杯和身边的富弼喝了一口,两人继续埋头料理着篝火上的烤羊腿,那滋滋冒着的羊油,让人看了之后就忍不住满口生津。

“明日富相您主骂,我负责施加军事压力,包拯负责记录!”李现削下一片羊肉放进嘴里大嚼特嚼道。

“这事儿咱们俩就得了,还找个包拯干什么?!”富弼吃的细嚼慢咽,切下一小块细细品尝道。

“您的这种超乎寻常的谈判能力,怎么也得寻个传承吧…您看那包拯,干活多用心!”

“我去,那本相还不得收钱?!”

“为了大宋,这点儿觉悟咱们还是要有的,您以后难道不想退休了?”

“…那为啥看上他?包拯我听说过,脑子不会拐弯儿!”

“这也是一种美德,说明他原则性强,谈判这玩意儿,失了原则,损失的可是国朝的利益!”

“嗯嗯,这羊腿不错…上云说得有理,听说辽使这次是来认输求和的?”

“既然认输就得拿出点诚意了,我的原则就两个,割地!赔款!其他条件都好说。”

“嗯,长城以南的地方都拿回来!”

“那是最好的,不过咱们也得小心,辽人面临的内患,也是我大宋将来的麻烦,不要逼得太狠,战乱纷争的辽国,好过统一强大的单民族国家!”

单民族国家?富弼第一次听说这说法,侧着头想了一会,提问道:“上云的意思是…?”

李现把小刀狠狠插进羊腿,拿起身边湿布擦了擦手,打了个酒嗝,语气森森道:“一句话!绝不能让大辽沦落为回鹘那样的小国,要让契丹人、鞑靼人,还有女真人,至少在五年内,争斗不休!!!”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