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正山说话的同时,把一个卷轴拿了出来,放在桌子上徐徐打开。
等到这幅书法作品露出全貌之后,王小先第1个惊呼出声:“这竟然是王右军的平安帖!”
平安帖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力作,曾被乾隆帝盛誉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宝,平安帖可称顶级藏品,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共有四行,四十一字。
平安贴在收藏界的名气极大,因为这幅作品曾经在2010年上拍,并且拍出了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
对收藏有些了解的人,就算没有看到过这幅作品,但至少也听说过。
在场的众人就算没有听说过平安帖,但王友军这个名字指的是谁,应该没有人不清楚。
正因为这个名字太过响亮,在场的众人齐齐心中一震,都凝目向桌子上的这幅法帖看去。
桌子上的这副书法仅仅只有4行,明显是一幅残缺的书法作品,并没有结尾就中断了。
从材质上看,这幅作品应该是绢本。
秦华礼、陆亚鸿等人对于书画鉴赏都颇为精通,看的最为仔细。
他们二人都能够看出,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约二十几厘米,横有十四五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完全符合。
卷上弘历题写帖,年款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后边徵明、王榖祥、彭年、胡汝嘉等跋及诸家印记无一不齐。
徵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妙绝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
徵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研究价值巨大且意义深远。
众人先是欣赏了片刻,苏先骏忍不住出声问道:“难道这就是王羲之的真迹,怎么还是残缺品呀?”
既然刚才王小先指出这幅作品是王右军的平安帖,苏先骏当然不会对王小先的鉴定结果有什么质疑。何况这幅作品是唐正山这位超级大佬拿出来的,更不可能是赝品。
唐正山瞪了他一眼,对于他这弱智的问题懒得搭理。
盘午的收藏当中,也没有王羲之的平安帖,肖遥对这幅作品也很重视,仔细鉴赏一番,心情极佳。
自从和苏先骏认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一直维护的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肖遥倒没有嘲笑他这个明显是外行人才会问出来的问题。
肖遥回应道:“你不会以为这就是王羲之的真迹吧?”
“难道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吗?我是不是对王总的话没有理解透彻?我现在越发的糊涂了。”苏先骏挠挠脑门说道。
肖遥没有耐心的给他科普,“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有九行。此摹本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确实有所残缺,并非完整的帖。
宣和书谱载王羲之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是否与本帖有关不好确定。
时过一千六百年,历经岁月变迁,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不见踪影。就算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勾摹的墨迹本,二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
碑帖从勾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
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勾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勾摹下来的,方法是双勾廓填或者双勾廓填兼临写,这中间又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据我鉴定的结果,此帖应该是南宋勾摹本,虽然并不是王右军的手写真迹,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极为珍惜难得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