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们有能力拉着团队过来,由此可见他们是有领导能力的,这样的人才,我希望张总不要介意,我觉得他们来瀛海威完全是在委屈自己。
我现在找不到任何的逻辑去支撑我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来瀛海威。
别人骗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不知道别人在骗我。”
“孟总觉得他们是为了什么?”张树新严肃了许多。
“我不知道,我现在还看不清楚,但按照我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不管他们为了什么,我觉得他们都不会真心的,长久的为瀛海威工作,这是我现在比较在意的点。”
张树新沉默了下来,开车的于干下意识的透过后视镜看了一眼张树新,将近数十秒后张树新才开口,“现在最无奈的事情,或许是我们华夏的企业有时候只能去找这帮骗子。”
车里的气氛突然变得压抑了许多。
“你让我去找会PHP又有项目经验的团队,我在华夏兜转了一圈,哪怕拿出了跟老外一样的高薪,我都没有找到。”
张树新几秒后补充的这句话,让气氛愈发压抑了几分。
对于行业的这个现实,孟谦心里自然也很清楚,华夏开始计算机领域的人才培养其实并不晚,这个东西很多人都有误解,华夏第一个计算机专业早在1956年就于哈工大设立了。
当时还是国家点名培养的,只不过那个年代培养计算机人才就有点像后世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状态,就是因为知道这个东西重要,就是因为国家重视,资源都是向高端人才靠拢的,就像后世清华专门设立了“智班”,招揽的全国各地的学霸,目的就是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
但后世好在还有一大堆培训班和各种院校也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人才,可在五六十年代可没有什么培训班这种东西,二三流大学也没有计算机专业,所以那个年代的华夏计算机人才要么白送给米国了,要么上交国家了。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华夏程序员,很多人都认为是从1988到1989年开始的,毕竟当时出了程序员届的四大天王嘛,尤其是一人敲出12万2千行代码的WPS创造者求伯君,1989年也被称为华夏软件元年。
但是华夏第一代程序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基本上都是在国企上班的。
之后的另一个历史节点就是94年华夏正式接入互联网,然后95年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也就是正坐在孟谦身边的张树新创立的瀛海威出现。
在瀛海威的影响下,96年开始华夏大批量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井喷。
所以仅看互联网的发展,到现在不过四五年,程序员的发展也不过十来年,再看看米国,75年就有了微软,76年就有了苹果,77年就有了甲骨文。
所以2000年的华夏,你说缺程序员吧,也不缺,程序员还是很多的,但缺人才嘛,确实缺。
特别是在互联网思维,前沿技术更新,项目经验等方面,华夏技术发展真的缺人才。
坐在车里的三人陷入了沉默,孟谦习惯性的摸着下巴,几分钟后突然打破了沉默,“张总,我打算在大风科创考虑人才储备计划,瀛海威这边,你有没有兴趣?甚至,我们可以搞个合作计划。”
“人才储备?”张树新看着孟谦示意他解释。
“人才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发展做一点事情。
我考虑的是我们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自己要明确未来我们要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去高校挖掘人才并提前至少半年开始培养自己公司未来需要的相关人才。
等到这些学生毕业后,可以按照公司的规划快速填补公司的人才缺口。
这样做,学生可以提前接受实战化训练,公司可以保障自身的人才输入,学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情况,更重要的是,学校受限于教材安排,很多前沿的东西无法实时更新,我们做企业的则不一样,我们可以在人才储备的过程中让他们接触到最新的技术。
这对企业来说,短期是一个不小的投入,但只要把前期的苦熬过去,长期的回报一定是可观的。”
张树新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连城,“人才储备的教育者,该由谁来承担?”
“从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以及有经验的实战工作者之间去挖吧,这个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需要慢慢揉,最终揉出一个优秀的教育团队,甚至在将来,我们可以成立自己的企业学校。
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如果环境给不了我们想要的,那就我们自己去创造,更何况,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算自己不能用,也算是为社会做贡献了,除了前期困难一点,往后看一看,我认为这是一件至少三赢的事情。”
张树新很好的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错的建议,我会好好考虑一下。”
孟谦此刻倒也不确定张树新什么意思,既然对方不愿深论,自己也就不说了。
之后闲扯了一会儿到了火车站,张树新跟于干下车把孟谦送到了进站口。
两人站在进站口外,看着孟谦渐渐消失在人群中,于干开口道,“这个孟谦,野心很大啊。”
张树新见孟谦的身影彻底消失,转过身道,“可怕的不是他有野心,可怕的是他对自己的野心,坚信不疑”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