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人家杨士奇前脚才举荐了严震直,给了郁新一份大礼,他推荐谁来接任,郁新和严震直但凡脑子没病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反对。
念及至此,这些京官看向杨士奇的目光又更加火热起来。
要抓紧时间向杨士奇靠拢了,这是条金大腿啊。
圣眷之隆,连一部尚书的位子皇帝都可以大方的交给他,攀上这个登天梯,说不准下一次大朝会的时候自己的站位又可以往前提几步。
“朕的两件事都说完了,诸位卿家可有本奏的?”
看到自己打算做的事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朱允炆的心情还是很好的,他发现自动劳动阅兵之后,他现在真的是诸事顺遂。
大明一些广为人知的大的弊政都基本被革除掉,基本盘将来只会是欣欣向荣,剩下的路就都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小事,也就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细节调控好就可以了。
大家伙这才从乱七八糟的想法中回过神,开始按部就班的将各自署衙上个月悬而未决的大事拿出来奏禀。
这里面,真正棘手的便是新任吏部尚书朱高炽的一份奏本。
地方官吏的缺口过大。
先是吏治革新,致仕的红线定下来之后裁汰了一两成的官员胥吏,随后又赶上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士子运动,光死都死了大几百号人,更别提因事受伤、辞官的人数,省府一级还好些,地方县的管理完全是一片乱糟糟的光景,颇有当年空印案的几分神韵。
“着翰林院尽快下派一批学子充各县县衙的缺。”
蹙眉想了想,朱允炆果断下了令:“各省务必在今年中秋前将省考办起来,擢选出第一批经省考选拔出来的胥吏,包括那些秀才、举人啥的,告诉他们,朕把他们的免税田给取消了,将来他们想要稳定的读学,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而这个省考就是朕给他们选出的一条明路。”
取消免税田会不会导致寒门难出贵子?导致朝廷将来会成为那些世家、豪强后代的舞台。
毕竟潜心读学问也是要花钱的。
太祖搞免税田的目的就是希望给那些一次考试不中的秀才举人一个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读学而不用担心饿死。
这一点被朱允炆改了条路。
潜心读那些收录的八股和圣贤书有什么意思,你有这功夫就先去当差,甭管你之前有多瞧不起这胥吏的身份,你想不饿死,想继续往上考、往上升,你只能这么做。
看不起胥吏基层公务员的身份,老想着一举中进当县令,那就饿着吧。
没有了免税田,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挂靠田,你的邻里乡亲也就没必要继续种地养你。
要么你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要么就抛头露面的出去做小工挣钱。
都不愿意,那就冻饿而亡吧。
好高骛远的读书人,要这种人有什么意义?
朱允炆自身就是公务员出身,他只相信一点。
只有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来,那才是真正懂得治国的干部。
治国骨子里就是治民。
“顺便走求是报提前宣传一下,明年癸未科开科,除了今年秋闱乡试录取的学子之外,凡在今年省考补招的胥吏,各省给三个名额,也就是省考的前三名自动获得癸未科科举资格。”
在朱允炆的设想里,将来每三年一次的大科举将会改为一年一次。
什么乡试、府试的都会逐渐取消掉。
像现在礼部左侍郎黄观这种洪武年的六首状元就不会在出现了。
每年深秋时节,各省办省考招录基层公员,而省考的前十名将自动参加翌年三月份的大考,用以选拔出进入翰林,也就是所谓中央储备干部培训梯队之中。
旧儒派都被打倒了,再考礼仪大防、四书五经、孝悌德行之类的空泛内容就没有了意义,省考只会考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考只会挑懂得全国一盘棋这般的人才。
也就是省府一级重视实政能力、国家层面重视眼界宽度。
朱允炆开口道。
“朝廷为天下选材的事,才是我大明的万世之基,这件事吏部一定要抓紧时间落实,各省会同南直隶的省考今年必须给朕办起来,参考的岁数线定在十六至四十周岁区间,而明年的科举,吏部也要抓紧时间选定考题。”
朱高炽微微躬身领了下来。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