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时空中,香江电影在八零到九零年初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香江那种弹丸之地,年产电影二百多部,主要倾销给湾湾和东南亚泛种花文化圈。
湾湾的影视行业对外片有限制措施,每部外片引进时最多只能有14个拷贝,这严重限制了外片的放映量和引进积极性。但是香江在湾湾的相关法律中被归类为内片,也就是完全不限制。所以对于香江的电影,在湾湾绝对是最大的买家,也是投资商很看好的品类。
那个时候兴盛的是卖片花。类似于后世拿个PPT就去路演圈钱几百几千万。香江知名导演指导、知名演员参演的戏,不管什么题材,基本上都能在湾湾卖掉版权。
湾湾那时候也有不少专门引进影片、自己却并不生产影片的院线。他们看了片花就给投资,就像买楼付定金一样的逻辑。
香江的制片方就可以拿着这些钱,外加提前卖给东南亚院线的钱开工了。有了几千万香江币打底,请导演请演员参演拍片子一系列工厂模式化,批量生产就顺理成章开动起来。
那个时候知名的香江演员,一年演十部戏是常态,影视从业者没有同时接好几部戏的工作的那种都不敢说自己是圈里人。
演员忙着跑场子,编剧跟风大卖的题材,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比如《黄飞鸿》火了一部,大家都拍,一年看七八部黄飞鸿,这谁受得了?影片水平也严重下滑。
问题是演员片酬却逐年提升了。湾湾那边一看,投资没少要,赚钱能力下降,于是搞了个内部协议,要抵制内片演员高片酬,同时还通过立法修改,放宽了外片引进的机制。
两头夹击之下,香江影业卖到湾湾的价格越来越低,以前动辄几千万的片花,到后来几十万的成片版权都无人问津了。再加上好菜坞的影片趁虚而入,大举占领湾湾和东南亚市场。他们不只用西式大片的酷炫特效大场面来吸引观众,还挖走了香江顶部的那批导演与演员,从而更快速融入这片市场。
香江影业自此开始走下坡路,香江演员也都开始向往好菜坞那边的名利场。
目前投了简历的这些演员中,无论是湾湾出生签约湾湾的影视公司,还是其他背景签约香江的影视公司,他们成名的作品基本都是早年间热钱涌入之下,香江制作的那批电影。
不可否认那批电影中有很多有思想的,流传几十年仍然无法被超越的经典,但也充斥着粗制滥造快节奏的普通作品甚至是烂片,演员的心态难免浮躁。
像是87版红楼梦,选了演员统一培训好几年才真正出境的模式他们完全无法接受。都想只用十天半个月搞定档期,能演一部经典作品,票房几千万,自己片酬几百万起步,除了片酬还要拿票房分成。
配角可能没有这种待遇,但是很多主演都会让经纪人谈这个事情。郭敬宇分析半天,意思就是说苏玉整体水平当然不错了,形象和演技都贴切。不过她是湾湾影视公司出来的,熟悉的全是香江那种拍摄模式,没有内地演员踏实,要价高,经纪人还谈了票房分成。
gu903();所以郭敬宇建议,女主演选内地演员,捧一个刚毕业的或者是京影、上戏这种出身的,有一定表演经验的,成本更低,也容易交流激励,并且踏实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