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关河口、圈地(2 / 2)

然后从这些地方装运粮食顺流回来,或到关河口渡停下,在码头停泊、卸货后,将运来的粮食堆积于河岸的粮仓中,再由外地的商人雇劳力赶着驴、骡等将粮食驮运到偏关,再行销到外地去。

或是从塞外出发到关河口渡后并不卸货,而是一直顺流而下到河曲、保德、等地卸货,有时还南下到禹门口、河津一带,甚至最远到临县的碛口,将货物在这里卸下,行销到全省去,以弥补山西粮食不足的情况,同时他们自己也大大赚上一笔。

近两年来,由于在塞外发现盐池,从塞外回来的船队运输的货物中,又增加了盐的运送。此盐池就是后世的吉兰泰盐,该盐品种优良,呈大颗粒状,颜色发红,故又称为红盐,眼下盐池为黄来福暗中控制,每年获取的好处不断,不过万历皇帝己经听闻到风声,己经准备找黄来福分红了。

几年中,由于关河口渡的兴起,原来全村几百口只有几条大船,眼下己经发展到了近百条,村民们己经是迅速富裕起来。

……

关河口村只是因为塞外开发而因此获利的缩影,类似的地方多不胜数。

而且由于五寨堡的兴起与大农场制的推行,经过十年的传播与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大明某些地方的改变。不管黄来福是乐意还是不乐意,一股蝴蝶效应风潮,己经在大明一些地方悄然开始。

“你媳妇家娃的,不让俺活口,俺就走塞外去,总督大人早说了,去了塞外就有田地分,那地方好着呢,分田分地租牛不说,前三年还免税粮。俺就不信,离了你张员外,俺们就活不成了?那个谁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太原府阳曲县的佃农田大羊怒气冲天,领着满是忧虑的家人收拾行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塞外的道路。

不说田大羊愤怒,自己几代都为城里的张员外干活,每日家小拼死轻活,老老实实的为张员外干活。大热天的顶着炎炎烈日干活,大冬日的寒风刺骨,脚都裂了几个大缝,生存的艰辛实在难以形容,只是为了土里刨食养家糊口。

不想张员外连这点活路都不给自己,秋后,便收回了租佃给自己的土地,搞起啥“大农场计划”,这样一来,至少有一半的佃农如自己一样失去了活口的希望,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了老家中生存了几百年的地方。

那张员外是阳曲县的大户,在城外土地连绵平坦肥沃,达到万亩之多,手下有众多的佃户。往年时间里,这些佃农与田大羊等人一样,都是靠租种张员外的土地过活。

不过今年张员外不知道是怎么样想的,秋后突然遣散了大部分的佃农,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买来各样水车农具等,准备开始效仿五寨堡,搞起大农场计划来。

说起来其实不止是张员外,阳曲县许多大户纷纷如此,就是放在整个太原府,也颇有这种大农场的趋势。

这几年来,大明民间,由太原府榆次县东阳镇的田之垄首先开始,这种大农场耕种方式,己经在太府等地越来越流行。大明北地越来越缺粮,市场广大,种粮极有收获。显而易见的,大农场制度,远远的比小农似的耕种更有效率,产出更大。

田之垄获得的好处快速地传播着,更有着总督黄大人的明显例子。庞大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户投入进去。

这些大户可没有田之垄的好心,将失去土地的佃农又补充到自己新办的厂房中去,他们也没有办工厂的兴趣与技能,直接就是收回佃农的田地,将他们赶走,任由他们是生是死。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如田大羊一样的悲剧人物。

作为悲剧人物,田大羊不明白张员外等人的想法,只是觉得张员外不念几代的主仆情面,不再给自己活路。他曾经也委曲哀求过,不过还是如此,张员外似乎是无动于衷,看到他这种态度,就是再懦弱的人,就是泥人也会有三分火性。

田大羊恨恨走的同时,对张员外己不再有恭敬的想法,脑中里满是说书先生说的那种为富不仁人的形象,不要说的,田大羊认为这张员外就是那种人了。中国老百姓就是这样,有一个活路希望的时候,可以对某些人忍气吞声,当最后一口饭食都没有的时候,便会变成强悍无比,蔑视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田大羊领着家人恨恨而走了,幸好还有塞外可去。如田大羊决定的人很多,太原府各地大搞大农场,造成了越来越失去饭食的佃农们,他们默默地对家乡叩了几个头后,带着家人与孩子,满怀希望地往塞外而去,他们都打听了,到了塞外后,总督大人便会给他们分田分地,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

……

从万历十七年,五寨堡大农场制横空出世,引起世人有意无意的关注以来。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太原府及山西某些地方开始有了大农场耕种制,经过万历二十五年,万历二十六年,到了今年秋后,这种大农场耕种制突然成为一种流行,一股圈地的浪潮,在山西各地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