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他就是犯贱,未婚妻鄙视的眼神,小妹秀儿退婚之后心如死灰的绝望,还有母亲那恨铁不成钢无限失望的劝解对他来说虽然难受,却并不能深刻的触动他的内心。可现在外人一点儿闲言羞辱,却让他格外受不了,有一股爬起来站上高位证明自己的冲动。
低着头跌跌撞撞爬进的马车里,神情里的凶狠也不再掩饰,想到从牢里被放出来的时候,那个宋皇亲信说的话,捏地死紧的拳头略微松了手,僵硬的脸上露出一个神经兮兮的笑容。
这边谢三郎从周围的闲言碎语中得知卢夫人也参加了考试,顿时心情复杂起来,既有同情也有担忧,他们两家现在关系僵硬,所以说不到生死大敌相互下死手的程度,但如果有给对方添点儿堵下点儿绊子的机会也绝不会放过。
忽然庆幸小妹劝服了爹娘,让姑母参加了皇后的考试,不然皇后身边一个卢玉秀,再加一个卢夫人,可没有他们谢家站的地儿了。
后宫这边皇后进行了一场女官考试,因为的确人手,参考的人又太少,所以,除了两个太紧张污了卷子的其他都被录取了,一道道懿旨下发,一个个女官走马上任,繁杂的事物被分派下去,不到半个月就渐渐有序井井有条起来。这时候皇后也不得不感叹世家对于女子的教育的确有可取之处。管家里事,她们是专业的,朝堂上的大人们都比不上。
而此时朝堂上的皇上也强势压下了以王丞相为首想要窃取皇权的文官集团,拿出了特种兵转成稽查卫搜寻的各种罪证,打杀了好些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前朝旧臣,现在正准备给个甜枣,开恩科填补大量官位空缺。
建邺城里,帝后默契合作,渐渐抹去了南唐的痕迹,太府里也换了一个遍,彻底掌控了内库国库,把税收摊派各属国的上供这些来钱的道道都握在了手里,让新建的大宋朝统治的越加稳固,改朝换代彻底完成一切步入了正轨。
而境外两线开战的战果和压力都渐渐显现出来。
晋朝这边林远征是长安城内的叛将,哪怕到了法律也对边关势力掌控不足。更何况当初晋国的军神裴元帅还是因他而亡,再边关自然不得人心。侯崇他们一路打过去都没打几个硬仗就有人开城投降,顺风顺水的冲到了潼关。
可潼关是林远征经营多年的老巢,长安城的门户。十万大军镇守那儿,墙高城厚,还没有后勤压力,侯崇他们堵在这儿好几个月半点便宜没占到不说,还折损了不少试探的小队,士气低落之下不得不退守求援。
而攻庆国的马岱、阮青山这一路也在拿下永王地盘的时候也遭到了一盘散沙的诸侯王联手攻击。最后刚刚整顿出来的二十万大军与三十万联军对阵,虽然靠着统一的指挥,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的士兵和阮青山这个能够拔升士气,勇猛冲锋的霸虎将军冲垮了对方,又打了场大胜仗,但联军实在太不扛打胜的太快,导致战场上杀敌不够,溃军太多,哪怕后面死命追绞,也有七八万人散落出去。
别看只有七八万人,还是被打的大败,狼狈溃逃的,但这都是庆国本乡本土的兵油子,他们熟悉路线,贪生怕死,逃的飞快,给清缴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说,还让庆国这些本就被各地藩王祸害的惨兮兮的老百姓又遭了一次兵祸的洗礼。
对于古代这些溃败乱军的危害阮青山可是比谁都了解,毕竟猎爹就是让十几个逃兵给顺手害死的,所以在这阵子追缴逃兵,他最是卖力。
汗血宝马大奔都跑软了脚,换了好几匹马,追杀了三天三夜的溃军,可是这些逃兵奸滑的很,一路一路分兵下去变成了十来个人,几个人一起的小队,化整为零,钻山过河,还有装成普通百姓想要蒙混过关的,庆国地域还很复杂,山川河谷数不胜数,跟他们斗智斗勇,逮起来太费劲,还半点儿放松不得,不然这些缓口气儿的逃兵们又有时间祸害百姓了。
最后这几万散落各处的残兵败将,哪怕阮青山穷追猛打,谢瑾玉也亲自上阵组织人在水源路口粮食点围追堵截,也硬是花了好几个月才大概围剿干净,比那场大胜打的还要累。
阮青山都不由得庆幸这些傻子居然傻乎乎的聚在一起组成联军跟他们打决战,如果把主席的游击战用出来,就这地形和这些滑溜溜的油子兵绝对能把他们拖死。
所以这些藩王搜刮钱粮养这么多兵马,仍然打不下庆国都城还是有道理的,就这智商难怪彭炎都不急着灭他们。
估计他在等小皇帝长大亲自收拾山河,集权中央吧?
不过现在没机会了!
看着都城外重新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却围而不攻的宋军,彭炎叹了口气。早知道是这样的局势,他当初就不该任由先皇偏心的立了幼子继承皇位。
哪怕成年的几位皇子或平庸或软弱或好色各有各的毛病,可他们至少成年了,能够处理事务,发号施令,让臣下归心,不管哪个都比自己守着个小皇帝干什么都不能名正言顺的好。
听着城下轮流劝降,日夜不停的吶喊,彭炎心烦意乱居然没有了跟人决一死战的决心。难道就这样龟缩在城里死守在城墙上让人慢慢磨吗?
在阮青山他们跟彭炎对峙的时候,两路大军求援战报也送都到了建邺。一边要军队要工匠,想要制作大威力的投石车硬攻潼关。一边要粮草要文官,收拾安抚庆国被乱军践踏过的山河百姓。庆国的藩王任人唯亲手底下没几个好官,现在已经被疾恶如仇的宋军砍的差不多了,再没人来接手地方,瘦成纸片人的谢瑾玉真要撑不住了。
可建邺城里的皇上他也为难,他手下最精锐的几十万大军早在出征的时候就被带走了,手里只有一直特种兵转过来的几千人的稽查队,和一支两万人的护卫亲军。定国公这两个月新招募训练出来的五万新军也没有练到位,冒然拉出去也只能打个顺风仗,潼关那样的攻坚战也只有跟在后面吓唬吓唬人,一旦暂时不立溃败撤退说不定还会搅乱别人造成伤亡,真不仅什么用!
可潼关后面就是长安城,眼看整个晋国就要落入他们大宋手里,最后关头哪里能不支持?
于是五万新军都派出去了不说,还把护卫亲军忍痛派出去了一万五。眼看这么大个建邺城就剩五千稽查队和五千亲卫军了,除了城内巡逻的和皇宫守卫的他手里的队伍一万都不到了,如果南唐旧臣有人造反,这时候空虚的建邺城绝对抵挡不了。赵远这个皇帝派出了大军,可是冒了大风险了。
现在在朝堂上还不得不跟臣子们对着干,就怕他们看出虚实,真的跟水师勾结造反,撑过这一段就好。姐夫和青山应该马上就能拿下庆国都城,班师回朝了。
又看了看手里的战报,发现赈济灾民的粮草数目存在太离谱,呔!这些乱军对自己的国家怎么都能下这样的狠手?想到这么多粮草物资买下来,自己刚刚到手清理的心情大好的的内库,国库都得空一大半,赵远就心疼的直抽抽。
这钱可真不杠花,粮食布匹的价格怎么这么高?要不收拾两个奸商抄了粮草物资直接送过去?
不行!现在手里兵力不足,逼得太紧,闹起乱子来可收拾不了,还是老老实实拿钱买吧。这些奸商也跑不了,等一统了江山在了整顿他们。
可是文官的事儿实在太伤脑筋,哪怕这次科举增加了录取名额,附榜里备用的也都捞起来用也还是捉襟见肘,怎么都凑不齐这么多人!
与其拿后面落榜的考生滥竽充数,破坏了科举的规则,还不如让皇后再考一批女官暂时顶一阵,反正这些女人也挺能干,用起来顺手,过几年人手充足,撤起来也有理由方便得很。
而且女官里面还有那么多已经到了嫁娶年龄的小娘子,她们就算坚持下来,嫁了人以后也要考虑夫家的感受,估计不用他撤就自己辞官相夫教子了。
朕用女人都不求他们,这些世家子弟一个个傲到天上去了。还看不看科举?几个书院联合起来抵制朕,还想让他这个皇帝亲自求上门去不成?有本事一辈子不出仕,作他的酸诗烂画去。
第60章女子科举
王丞相因为权力争夺失败,手下占据高位的学生也被皇上敲下去一大半,就在科举上使了坏,软硬皆施把好几个书院忽悠的当了枪使,想让皇帝服软。却没想到弄巧成拙,把倔强任性脾气越来越大的皇上惹毛了。
被阮青山他们要走几百个忠诚度高,有经验有能力的成熟官员,又分了几十个给侯崇那边管理刚打下来的晋国领土,一次科举考上来的那点儿人都不够填窟窿的。现在还有人在科举上给自己使绊子。
在这个一统天下的关键时刻给自己拖后腿,战场上冲杀出来的开国皇帝赵远再也压不住脾气,更何况还有皇后的煽风点火,找人刻意诱导,于是终于把女官放到了台面上。
上次女官考试是皇后娘娘的懿旨,让有诰命的夫人们举荐通知,规模小动静也小。可这次不一样,皇上直接下发圣旨张贴皇榜,不比上次恩科的重视来的少,顿时朝堂和民间都一片哗然。
这样的举动自然触犯了士大夫的容忍底线,弹劾反对的帖子雪花一样堆在了御前,头一阵还不乐意参加科举的书院学子也坐不住了,跑到宫门外静坐抗议。
可走人远这个皇帝,他不是个理智皇帝,从小被宠大的他很有几分任性,本来父兄的惨死让他收敛了起来,可当上了皇帝,眼看就要一统天下也有点儿飘。这些反对他启用女官的士族学子,前一阵儿还因为科举的时候跟他对着干,自然就被他画到了敌对阵营,越是反对,他反而越是坚持。本来有点儿犹豫的决心,也一下坚定了起来。
直接在金銮殿上把弹劾的折子一把火烧了,闹着要撞住死谏的王丞相也被押回家反省,一点儿面子也没给。宫外静坐的学子革除功名为要挟全部撵走了。
皇上的这一番操作,又快又准,利落非常,反对的声音立马就被压了下去。
虽然打着伤风败俗的旗号,对女官儿的事儿反对的挺欢腾,但这时候对女性的禁固其实并不严厉,皇后招募女官他们根本没当回事儿。他们之所以反对的这么激烈,还是因为在男权社会,如果女人也能考科举当官,他们男人的脸面和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虽然世家大族有推荐名额,可以直接入仕,可家大业大的大家族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推荐的,科举依然是他们重要的入仕途径!
寒门学子就更不用说了,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他们被一大家子供出起寒窗苦读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挤科举这座独木桥带着一大家子改换门庭,过上更上一层的好日子。
开科取士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跟那些家里有藏书楼,还有长辈教导的世家子弟比起来,他们本就没什么优势,在科举这座独木桥上竞争激烈挤的不行,现在连女人都挤上来了!朝廷里的位置就那么些被女人占了,他们那本就少的可怜的位置不就更少了吗?
更何况能有自信参加科举的女人那都不是泛泛之辈。除了大家族的夫人小姐女学里的学生老师,跟大多数男人比起来也是毫不逊色的。
这可不是上次皇后娘娘的小打小闹,皇上发了圣旨贴了皇榜,明确表示承认考出来的功名,能够出仕做官。这就让不少冷静下来的老封建的人家都要心动了。
毕竟男人的科考竞争激烈,而且形成了定例,秀才举人你得一级一级考上去,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考到金銮殿上参加殿试就得考好几年。可女子科举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新兴事物,竞争对手少的可怜。从之前皇后娘娘那里几乎全员录取的考试就能看出来比挤独木桥一样的科举可好考多了。
而且皇后上次考试也没有保密,那天考完以后好奇的不少,好些人家都把考生默背的试卷找关系拿来看了。题考的不难,跟正经的科举比起来更讲究实用,诗词文章比重不大,律法算数也不算难。
而大家族的小娘子都是往当家族母的方向培养的,除了陶冶情操的琴棋书画,管家理事,人情往来才是重点。对世家大族来说,这样的考试真没多大难度。
女子科考放在前朝那是天方夜谭,根本没有可能性,可谁让现在改朝换代了呢?
王丞相都被弄回家反省了,之前还被发落了一批官员,最重要的是出征的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已经打到晋、庆的都城了。眼看大宋一统天下已成定局,赵远作为结束了百年纷乱割据,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威势大涨,更何况他在朝堂上那一番作为的确能镇住不少人,也显示了他的决心。一时间朝堂上根本没人敢跟他顶牛。
书院的学子虽然愤懑,但上次科举他们联手弄鬼,错过了大宋朝的第一次科举已经悔恨非常了,再闹下去,革掉他们的功名绝对不是吓唬人的。
连当朝丞相,朝廷大员都没讨了好,更何况他们这些仕途都没有迈入的小虾米了。
再说了,这时候的寒门学子还是少,读得起书的多是世家大族,这样家族出来的学子谁还没几个学识不错的姐姐妹妹了,真要考出几个女官得皇后的重用那也是家族的资源,整个家族都要沾光的,所以冷静下来也就熄了火气。
到最后也就只有寒门学子反对的最激烈,可他们人数太少,在朝堂上也没有力量自然激不起什么浪花。
至于女官的姻缘……那就更不是问题了。谁家没几个走不了科举之路的纨绔呀,娶个当官的媳妇儿至少分家以后不会没落,仍是官宦之家。以后孩子上学出仕都有好处。低这个头不难。
再说女官要实在是想嫁人,只要愿意辞官多的是人愿意求取,毕竟考过科举当了官儿,可比一般的才女有分量多了。当家主母也是需要政治眼光的。
所以皇上发布女子科举的圣旨之后,除了刚开始热血上头骂声一片,后来都开始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事对自己的利益了。
特别是有条件参加女官考试的世家大族,在外面的小民还在混乱的骂着伤风败俗的时候。已经冷静下来开始给有意出仕的女眷针对性的补起课来。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