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军也有这个意思。
这两天围墙已经建起来了,两米高的墙,又有捕兽夹,野兽们吃过几回亏就不敢再来了。虽说这个高度防不住人吧,但在这荒山野岭的,各村都没住户了,一时半会的也不会有外敌来。
靠着围墙起了两排的小平房,其中一排已经住上了人,另外一排还空着。
接下来的活就是水磨的工夫,由老赵头这个木工师傅牵头,在附近砍些木头,做个引水的小水车,把山泉水引到新村里来,再打几样小家具,铺个木地板什么的。
余下的劳力可以把附近的荒地开出几块,先种上土豆,这个赵小二又很在行。
所以招人大计,这时候就能开始了。
新村看着初具规模,可要做的细活多如牛毛,不管是基建,还是养殖,耕种,纺织,都需要人手,不可能朝圩村的村民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好了,再去招人……
“招人肯定得招,但咱们去哪招呢?”
他们去省城的时候,在城外看到了成百上千的流民。
那些流民,还大多都是壮年男人,估计只要给口吃的,就能跟他们走。
但他们那时候也不敢招惹啊。
一个是还没想出新村的法子。
二是谁知道跟着他们走的,会不会有心怀不轨的,到了半道上,来个里应外合,把他们三个一锅端了?
“省城那么远就算了,县城……也不要去了,咱就在这方圆百里的各个村子找找吧,就像是贺大娘那样的我看就可以。”
司娓娓对这几位新村民比较满意。
封家村的几个小孩子年纪小,现教现学,很容易就能让他们对卫星村产生依赖和归属感。
贺大娘则是家破人亡,过去的村子又不可能再回去,她为了小孙女也会在新村里尽力表现和融入。
而贺大娘这个年纪,放到别的村里那都是拖累,不太可能被接受,何况现在是荒年,谁家也没余粮,但在卫星村,不差粮食的村民们,只会觉得这位老太做饭好吃,又勤快又会来事,不会觉得贺大娘不能下地就不是劳力了。
毕竟,新村开出来了荒地,也会大量采用机械作业,用不着纯靠人力那么累的。
如果真的碰到壮年流民,司娓娓反而会有点疑虑。
毕竟一个年轻男人如果反骨起来,那破坏力,那可是相当大的。
她甚至跟王大军商量出了今年收容壮年男人的上限,最高不超过三个。
而且这三个还不能沾亲带故。
女人,老人和小孩则不在此列,当然了以目前的规模来看,今年村里最多还能再容纳二十个人,二十个也是上限了。
禀承着这个原则,司娓娓带着三个人,组成了搜救小组,早出晚归,这样花了十来天,总共带回来了五个人,一位老人,两个十三四岁的双胞胎少年,还有一个带着婴儿的妇女。
这里头,两个少年是一对兄弟,老人是妇人的爹。
能幸存下来,都是运气。
兄弟俩是全家人逃荒的时候,因为后妈动手脚,故意丢下了他俩,他俩幸运地在山里捡到了不知是谁家逃荒时漏下的一袋子干饼,靠着这些干饼和野菜泉水熬过了两个月……
第67章忙人一个
那年轻妇人则是听说住在邻村的老爹病了,就带着孩子去探望。
谁知还没回到夫家,就听说夫家的村子遭了难。
而那伙土匪还正要往娘家这边的村子里来。
村民们自然是都带着细软各自逃跑,但年轻妇人他们三个,老的老,病的病,还有个不满一岁不懂事的娃娃,要是躲藏的时候啼哭起来,岂不是要害死大伙?
因此村民们没有一伙愿意带上这三人的,他们仨可不就只好自己找地方躲。
也得亏肖老汉还记得附近的一处山岰里有片野栗子林。
他们三个人躲在山林里,这才没饿死。
但有些东西,比如说野菜,野果子,虫子什么的,能裹腹几天应应急还行,时间一长,身体还是受不了的……被司娓娓他们发现的时候,三人也是快到极限了。
尤其是那六个月大的婴儿,因为母亲一滴奶也没有了,小家伙饿得连哭声都微弱得很。
这个最小的新村民,一来就受到了专门的照顾。
没有母乳,就只能做了面糊,里头兑上糖,用勺子一点点的喂给小家伙,小家伙一点都不挑食,只吃了一口就知道是能活命的好东西,几乎是狼吞虎咽地把半碗全吃光了。
赵母都忍不住叹气,这么小的孩子,受的是什么罪哟!
招来了这五个人,司娓娓决定先停一停。
主要是来的人都是家破人亡,身体非常虚弱的,虽然来到了不缺吃不缺喝的环境里,但前段时间的食不裹腹,朝不保夕,已经让他们形成了条件反射,比如说吃饭的时候,总会留一个饼或者馒头在怀里,对声音又很敏感,总是一副藏起自己,随时都要逃命的样子。
如果只有几个人是这样的话,在朝圩村民的带动下,也能慢慢变好。
但要是大批人都这样,那不定朝圩村民反而被带偏了。
尤其是小孩子现在有八个了,都快赶上朝圩村的孩子数目了。
让新村的小孩接受跟朝圩村小孩一样的教育,看似公平,却最不公平。
但也不能还让这些小孩跟古代村子里的小孩一样,像野草一样无知无觉地生长。
司娓娓回了趟朝圩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