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九章:根基的腐烂(2 / 2)

大宋好官人 飘依雨 1121 字 2023-09-30

就是这么一句话,等于解决了赵煦的所有问题。

官员经商,危害大不大?当然大,要不然宋太祖会命令禁止官员经商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势必难以勤政,而且会助长恶劣之风,导致政治腐败。于是,宋太祖指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地官吏不许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与民争利、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

但是,人性本贪,区区一道禁令,怎么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员?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里面,哪个不经商的?

嗯,没有经商的,肯定是寒门子弟出身,没有来得及经营家族,也没有余财经商。当然了,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要是贪污,那也就另说了。别以为这很少见,事实上在宋朝层出不穷。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来,当做皇帝默许,这个条件还算不错的。

反正赵煦打算扶持朝廷的产业了,比如蜂窝煤作坊,还有张正书支招的冶炼作坊,甚至还可以修建一条平坦的水泥“官道”,拦路收钱……只要皇帝插手,以国家的资本,那些官员能拼得过国家吗?

再说了,看张正书的语气,银行似乎是扼制官员经商获利的最好途径。官员经商,不外乎以权谋私。比如提前知道什么东西能赚钱,哪里缺少什么。黄河水患,他们经营囤积粮食;盐价升高,他们屯盐;茶价高涨,他们卖茶……

信息和提前知道政策,是官员们经商最大的利器。

但是,有了“新闻署”,赵煦根本不怕这个。报纸的消息一刊登,再好的赚钱路子,都会被民间商贾占据了。官员所倚仗的“以权谋私”,“强买强卖”,在报纸面前都行不通了。这样的话,官员经商还有什么可怕的?

好吧,也不能排除官员的亲属中有商业天才。可这样的商业天才,张正书也有法子,把他“招安”了,封一个官身纳入户部,呵呵,他还能分神去经商?要知道,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商业越来越繁荣,商场就更加波诡云谲,更加瞬息万变。而户部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些个商业天才,能把户部的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精力去给亲属支招?!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

反正只要有银行在手,张正书就能让赵煦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官员的亲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其实,在任何朝代,官商勾结都是存在的。想要杜绝太难太难了,用一个默许的潜规则去换取大量的贪官钱银,张正书觉得这绝对是大赚特赚。

事实上,也算是证明了张正书的“先见之明”。

第二天,当那些皇城司的亲事官拿着证据上门,那些贪官傻眼了。

第一次,终归是有人不舍得钱银,要做白老鼠的。可以,皇城司也不客气。转眼间,大理寺也来了,抓拿了贪官下狱,罪名赤裸裸就是“诬陷”!但是,这些贪官没办法啊,人家大理寺的证据十足十,算起来都足够他抄家流放的了。

有了第一位,第二位,那些贪官总算是明白过来了,最后都乖乖就范,几乎掏出了全部家财。

不用五日,赵煦就惊愕的发现,建造一座城池的资金有了,多达三百多万贯!

这还是只是京官的,其他地方官的呢?

赵煦倒吸了一口凉气:“看来那姓张的小子没说错啊,大宋真的从根基开始腐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