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凡事要有策略(2 / 2)

曹操便将许戫、张济二人包庇阉党,构陷无辜的事情,向刘照说了。但是有关陈耽上疏,以及拜托自己执笔等事,曹操暂时没提。因为此时虽说在场的,都是刘照的心腹近臣,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果然,刘照“闻弦歌而知雅意”,听了曹操的话,他只是点了点头,没再催促、询问,只是跟史阿说:“今日的练习,时间减半吧。”

早上的练习匆匆结束之后,刘照回到了崇光殿。侯谨知趣的自行告退,关羽见状,也不似往常侍立于殿中,而是退到门口守卫。刘照与曹操、卢、王兄弟坐定后,曹操便将陈耽想上疏弹劾许戫、张济,为无辜者鸣冤,并委托自己代笔写下了奏疏等等事宜,向刘照一一禀明,并且将写好的奏疏从袖中取出,呈给了刘照。

卢、王兄弟听过后,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他们都知道,目前刘照采取的是韬光养晦的策略,对于朝政之事,向来十分谨慎,不会轻易插手。此番曹操代陈耽作奏疏,明着是弹劾许戫、张济,实则将矛头指向了诸常侍,看来朝廷之上,又要起一番风波了。

刘照将奏疏粗览了一遍,不愧是曹操,一代文豪的手笔,果然写的精彩。更妙的是,整篇奏疏里,没有提到阉党一个字,对许戫、张济,也只是指出他们失职,除此之外,再没有半点的攻讦之辞,而是将大量的文字篇幅,都用在了替无辜者鸣冤上,字字泣血,感人肺腑。真是好策略啊,人言孟德奸诈,果然如此,深得我心啊!

当然,说是奸诈,实际反应出的,是曹操做事的策略,以及务实的精神。正因为做事追求务实,所以才会采用各种策略,而非蛮干一气。皇帝已经是那样了,指望他跟楚庄王一样“一鸣惊人”,大概是不可能了。阉党深受皇帝宠信,擅权专政,谁也没有力量将其扳倒,强行鸡蛋碰石头,虽然能赢得身前身后的清名,但是于事无补。许戫、张济,身为宰辅,位高权重,与他们过多的纠缠,也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扑,最后,还是两败俱伤之局。

眼下,最有可能做到的,无非就是洗刷无辜者的冤屈,让他们免于被诬陷罢了。看清自己的实力,能做成一件事就算一件事,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匡正天子不能,扳倒权阉不能,弹劾宰辅不能,而救助无辜也不能,最后一事无成,收获的,大概只有一个“忠直”“不畏强权”的名声吧。除非你一开始就是奔着这点名声去的,否则,要这点虚名有何用?

曹操就曾经说过:“不得务虚名而实处祸。”这才是好队友啊。

刘照放下奏疏,道:“孟德文采斐然,字字感人肺腑,相信父皇看了,定会厘清冤狱,还他们一个清白的。”

曹操谦逊道:“殿下谬赞了。臣还有一事,想要禀报殿下。如今陈公已经去职,上疏言事,未免有些不便,而且份量也不够。如果卢令君、王御史等人,也能对此事有所声援的话,相信可以事半功倍。”

这是要卢植、王允出面了,刘照暗道,虽然之前已经决定,在自己接班之前,不与阉党直接起冲突,但是,也不能凡事都躲避推辞。这一次,如果能成功帮那些边郡的官吏洗清冤案,那么对于自己的声望和民心,也是有很大提升的。至于和阉党的冲突,只要避实就虚,将重点放在为无辜者申冤上,那就完全可以避开。

“这样吧。”刘照向二卢、二王兄弟说道:“几位师兄请回去禀告卢师、王御史,让他们就此事上疏进谏天子。只是,千万要叮嘱卢、王二公,在奏疏之上,要就事说事,不要过多的牵扯阉党,一切以帮助诸位蒙冤的官员洗清罪名为重,切不可因此与诸常侍起了冲突,又引起一场劫难。”

卢、王兄弟都答应了下来。刘照将奏疏还给了曹操,道:“既然陈公还在等候,那孟德你就早点将奏疏送过去,让陈公过目吧。”

辞别了刘照,曹操赶忙出宫,登车去了陈耽家。

接过奏疏,陈耽细细看了一遍之后,对于曹操的文采,也是赞口不绝。但是,陈耽迅即沉下了脸色,道:“孟德,你在奏疏之中,为何一点都不提许戫、张济阿附中官之事?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他们‘失察’?”

曹操道:“陈公,中官势大,许、张二人身为三公,本来就位高权重,再加上他们阿附中官,地位就更加难以动摇。与他们直接起了冲突,我们根本没有胜算。到时候弹劾他们不成,反倒把申冤的事情给耽误了,岂不是让冤狱中的无辜者白白翘首企盼了?”

陈耽道:“孟德,‘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不能正本清源,这样的冤狱,岂非时时刻刻都会发生?难道你如今做了弘农王的臣属,就珍惜起自己的前程来了?你当年杖毙蹇硕之叔的豪气呢?”

曹操苦笑一声,道:“当年我确实觉得自己执法严明,可以整顿都中风气,可是没过多久,就被调任顿丘令,所有的举措,都前功尽弃,付诸东流。后来,我才知道,我之所以没有遭到中官的报复,一是仰仗祖父遗德,二是依靠父亲厚礼贿赂诸常侍,这才逃过一难。陈公,‘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何况,我如今的打算,也并非要装疯卖傻,钳口不言,只是想做事采用一点策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