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凉州又崩了(1 / 2)

三国之最强皇帝 !

第三十二章凉州又崩了

傅燮就这么被董卓给坑了。接到董卓被围的急报后,傅燮立刻征发了安定、北地两郡的郡兵,从临泾出发,经薄落谷进入汉阳郡,与汉阳都尉李晟汇合后,立刻扑向了榆中。

可以说,傅燮在救援董卓这方面,已经做得仁至义尽了。只要董卓再咬牙坚持一两天,那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之中的人,可就是羌胡联军了。

事实上,就在董卓“金蝉脱壳”的当天下午,傅燮便挥军包围了榆林,只是因为情报传递的速度比较慢,所以才产生了信息上的时间差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董卓能再坚持几天——而且他也有这个能力可以坚持下去——那凉州的战局,肯定会产生逆转。

然而,董卓为了保存实力,却迫不及待的撤走了。他这一走不要紧,却让羌胡联军没了后顾之忧,可以腾出全力来,回师攻打傅燮了。

别说是董卓早就打定了“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的心思,就算是他想回到武威重整军队后,再次进攻金城,这其中的时间差,也足够羌胡联军快速袭击傅燮了。

由于有羌胡联军从中阻隔,傅燮与董卓之间,没法建立有效、及时的联系,因此,傅燮根本没法在第一时间里,得知董卓已经脱困、退兵的消息。而韩约却挑选了联军当中最精锐的骑兵,总共六千余骑,连夜向榆林方向杀来。

虽然傅燮老于用兵,在大营二十里外就布下了侦骑预警,可是,对面扑过来的,却全部是备有双马乃至三马的羌胡精骑,他们仅仅的咬在汉军侦骑的身后,根本不给傅燮反应的机会。

汉军的侦骑前脚进了大营,羌胡的追兵后脚便出现在了战场上。傅燮接到警报后,只觉得脑中嗡的一声,一股寒气直往脑门上窜。他赶忙下令,一边让军中的骑兵,出营拦截来袭的叛军,一边下令正在攻城的军队,火速撤回大营。

然而,傅燮所有的安排,在迅疾如风的羌胡精骑面前,全都成了徒劳。还不等汉军的骑兵出营,对面的羌胡精骑,已经从背后,向正在攻城的汉军,发起了攻击。

虽然韩约派来的六千精骑,并没有全数到场,来的只是前锋的两千人马。可是,他们的突然出现,却打了汉军一个措手不及。

此次,傅燮征调三郡的郡兵,总兵力约有两万之众。在经过与金城郡毗邻的勇士县时,傅燮留下了三千人马,确保自己的后路无失。抵达榆林城外之后,傅燮把手下一万二千人的步卒,分成两部,轮流攻打榆林城,而剩下的五千骑兵,则留在营中作为后备力量。

因此,眼下在榆林城外奋力攻城的,只有六千余众的汉军步卒,其中,正对着羌胡精骑的,是部署在榆林西门的两千多名汉军士兵。

两千vs两千,人数上看似相差无几,然而,一方是精锐的骑兵,一方却是疲惫的步卒;一方有备而来,气势汹汹,一方却是仓猝应战,腹背受敌。其结果,可想而知,简直毫无悬念。

羌胡骑兵很开就击溃了这支汉军,他们一边驱赶着溃逃的汉军士兵,一边乘势绕向了南门方向,准备一鼓作气,再建功勋。

不过,汉军的骑兵也不是等闲之辈,尽管消息得到的有些太迟,但是汉军骑兵的出击速度,却一点也不慢。仅仅是羌胡骑兵发动了几次冲锋的时间,汉军骑兵便赶到了。

率先到达的汉军骑兵,是两个千人队,看到战场上的情况,他们立刻一左一右,避开奔逃的溃兵,从两翼包抄了过去,像一柄铁钳一般,狠狠钳住了羌胡骑兵的前锋。

在追击的过程中,羌胡骑兵的整体队形,未免就有些分散、凌乱,他们大多以百人为一大伙,十人或者二十人为一小队,对溃逃的汉兵展开追杀。这样一来,面对两支汉军的合击,冲在最前方的百余名羌胡骑兵,立刻被数倍于他们的汉军骑兵斩杀殆尽。

剩余的羌胡骑兵见状,一声唿哨,纷纷以大伙为单位,四散奔逃。这种奔逃,看上去好像与溃逃别无二致,实际上,却是乱中有序,所有的骑兵都在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

这是羌胡各族,在长期的骑兵作战中,总结出的妙法。一旦战场上的情势对己方不利,需要暂时后撤的时候,羌胡骑兵绝不会挤在一起,一股脑的逃跑,相反,他们会把大部队分散成十几个小队,四散奔逃。这样,主要是为了迷惑敌人,让敌人不知道到底该追那一队才好。

然而,这种四散奔逃,只是一时的假象,事实上,所有“四散奔逃”的羌胡骑兵,最终都会朝着同一个大方向行进,最终汇合到一起,然后重整队伍。

若是敌人没有分兵,只盯着其中的一部人马追击,那么这一部人马,就会带着敌人在原野上四处兜圈,哪怕是牺牲自己,也要给大部队争取时间来重整队伍,然后或是再次决战,或是逃之夭夭。

若是敌人分兵来追,那就更好了,利用对地形更加熟悉的优势,羌胡骑兵肯定会抢在追兵之前,赶赴集合的地点,与同伴汇合。到时候,敌人的兵力四处分散,正好给羌胡骑兵各个击破的机会。

何况,对于这支羌胡精骑而言,他们的身后,还有一支四千人的后续部队,随时都会抵达战场。若是能将汉军的这两千骑兵引诱过去,正好可以将其一举歼灭,岂不妙哉?

幸亏,率领这支骑兵的汉军大将,是李晟,他生于边郡,又家学渊源,对羌胡诸部的骑兵战法,了如指掌,自然不会上当。而且,在出发之前,傅燮就曾嘱咐过他,此去,他的目的,主要是掩护攻城的步卒撤退,绝不可节外生枝。

因此,仅仅追击出了两三里地,将敌方的骑兵驱离战场后,李晟便掉头返回了。

汉军大营内,傅燮面色凝重,眉宇之间流露出一丝焦虑的神情。今日突然遇袭,令自己损失了三千多人,这且不说,问题在于,突然出现在城外的这支骑兵,究竟来自何处?是允吾方面派来的援兵,还是从令居那边叛军主力当中分出兵力?是仅有这两千余人马呢,还是说,这只是敌方援兵的前锋?

傅燮的疑问,其中一部分很快就有了答案。没过多久,就有侦骑来禀报,从刚才的方向上,又赶来了一支骑兵,人数约有三四千之众。

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从叛军的主力当中,分出的兵力,允吾城中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骑兵部队。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即便是令居的叛军主力部队,一下子抽调六千骑兵出来,也会大伤筋骨,调走了这么多骑兵,王国又如何能吞得下董卓?

难道董卓已经对王国构不成威胁,甚至,已经被王国击破了?想到这里,傅燮禁不住摇了摇头,这可说不通,董卓乃是宿将,老于战阵;又是凉州土著,不存在不熟悉地理形势的情况;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是在地形却有绝对的优势。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董卓都不可能败得这么快啊?

不过,想不通归想不通,事实却摆在自己的眼前,傅燮只能按照最坏的情况来做打算了。榆林城得到了这五六千骑兵的支援,在兵力上,已经算不上处于劣势的一方了。自己再强行攻城的话,只会顿兵于坚城之下,失去更多的有利机会,变得更加被动。

傅燮没有丝毫的犹豫,也不敢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董卓那边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回头可以派人去武威一探究竟,但是,面对随时都有可能赶到的叛军主力部队,傅燮可不敢就在榆林城外,与对方大战一场。

指头从地图上慢慢划过,傅燮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地名,考虑着下一步的走向。最终,傅燮的目光在“勇士”和“獂道”之间反复逡巡,似乎在下一个艰难的决断。

眼下,最稳妥的方法,自然是撤回冀县,等探清了情况之后,再做决定。可是,令居那边,董卓依旧孤悬一地,危在旦夕(傅燮并不知道董卓已经逃掉了),若是自己直接退回冀县的话,叛军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攻打董卓了。

而若只是稍稍退回去一点,屯兵于勇士的话,那傅燮便可以依旧对叛军保持威慑,牵制住叛军更多的兵力,为董卓减轻一些负担。

但是,屯兵于勇士,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补给线太长了。勇士位于汉阳郡的最西部,而且是汉阳郡西部唯一的一个县。从冀县往西,出了獂道,整个汉阳西部的大片区域,都是荒无人烟的丘陵沟壑,唯有在毗邻金城郡的地方,设有一个勇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