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之前在东瓯城外海登陆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导致晚上海水涨潮的时候,淹没了海岸上不少的物资,还带走了一批人。
吃过了亏,自然不能在同一个坑里倒下两次。
略作修整,待到上岸的将士们精神状态恢复了些许,公孙敖就急急忙忙带着兵马直奔东冶城而去。
此时闽越国这儿,得知汉军加入战场后,已经做了相应的准备。
他们动员了人马,在边境线上布防,阻挡汉军的攻击。
闽越国东边是大海,西边与大汉豫章郡接壤,在边境各处重要的路口都布置有兵马。
尤其是在与东瓯国接壤的北边,更是重兵驻防。
至于南边,则是南越国。
闽越国这儿,已经派出了使者去番禺,以唇亡齿寒为由,请求南越国出兵相助。
可以说,闽越国已经做了自己能够做的所有事情。
然而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汉军虽然在外围豫章郡等地布置了不少的人马,可那都是牵制用的,真正的攻击竟然是从大海上过来的。
而此时身处于腹地的东冶城,反倒是觉得有大海作为屏障,并没有留下多少守军。
因此,当公孙敖亲自带着大军出现在东冶城外的时候,城内毫无疑问的陷入了巨大的慌乱之中。
王宫内,闽越王驺郢无能狂怒“这些汉军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直到这个时候,聪明人才算反应过来“大王,汉军应是从海上而来。”
“海上?”
驺郢满脸的不可思议“万余大军,如何从海上而来?”
“这个,臣等不知。”
以这个时代落后的生产条件来说,能够将万余兵马横跨大海上千里送到陆地上来,已然是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极限。
在后世工业时代的人看来极为简单的事情,在这个时代的人眼中,那就是神兵天降。
一番慌乱之后,闽越的大臣们提议尽快派人去边境,调集驻守在边境的兵马回来救援。
可问题是,这些被派出城的信使,纷纷被公孙敖安排的羽林军骑士给截杀。
虽然跟过来的羽林军骑士数量不多,而且在船上还死了不少的马匹,还有不少北地出身的羽林军晕船没跟过来。
可就是跟在公孙敖身边的百余骑羽林军,就足以封锁道路,截杀信使了。
等到公孙敖带着步卒们直接将东冶城给围困起来,那就再也没有了派出使者的机会。
以这个时代的通讯基本靠吼的水平来说,布置在边境的闽越国兵马,想要得知国都东冶已经被围困的消息,起码也得月余的时间。
这还是得等他们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来自东冶城的消息,疑惑之下派出使者来查探才有机会。
而这么长的时间,足够公孙敖攻克东冶城了。
别看东冶城是闽越国的国都,可以闽越国的国力来说,哪里修建的起什么坚固城墙。
这儿用的,还是前秦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与城防。
而且城内守备空虚,并没有多少守军驻扎。
一旦国都东冶城被攻下,其国主与勋贵大臣们被拿下,那闽越国剩下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传檄而定。
毕竟国主都落入人家手中了,那外面的人断了后勤补给与援军的情况下,还打个屁啊。
围城战乏善可陈,汉军都是正规作战的高手,按部就班的填平护城河,拔出城外的据点与防御设施,打造攻城器械。
这期间,船队来回了两趟,一趟运来了大批的粮草与军资,还有一趟则是按照公孙敖的要求,运来了万余名民兵。
攻城战的俗称就叫做填城,顾名思义就是拿军士们的名去填城墙。
公孙敖舍不得拿出自南北二军的精锐去填城,就鼓动那些自发随军的民兵去消耗守城力量。
而且他也开出了赏格,谁能立下战功,就能直接被破格录用为正兵。
在这等赏赐的刺激下,民兵们冒死攻城,虽然没能攻破东冶城,可也极大的消耗了守城的力量。
其守城器械,弓箭弩矢乃至于守军,都被消耗的厉害。
等到守军没什么力气了,公孙敖就派遣正兵出战。
三面城墙诱敌佯攻,一面城墙主攻。
当穿着甲胄举着盾牌的汉军精锐,悍不畏死的通过云梯跳上城头的时候,东冶城的抵抗也随之瓦解。
在付出了损失多为民兵的数千人马后,汉军攻克了东冶城,将上至闽越王驺郢的全族,下至其国中勋贵大臣的全家老小全都给抓了起来。
战争进行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已经是大局已定。
在热情的招呼了一番之后,闽越王驺郢同意归降内附,还派遣使者随同汉军一起去往各处,招降闽越国各地。
几个月的时间就接连拿下了两国。
意气风发的公孙敖,站在东冶城的城头上,目光不由自主的望向了南方。
那边,就是三越之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实力最强的南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