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其次是组织力夫和庞大的驮队,把这些大豆转运到山内来。这个就是小平太的关系了,以前合作的蜡烛商人现在还每个月组织人手来山内取货。
小平太只要付些钱,让这些空手来山内的力夫们先去江尻背大豆,就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
实在运力不足的地方,就花钱雇佣民夫,农闲时候雇几个卖苦力的农民还不容易?
等大豆到了山内,只需待机而动便可。
第277章.39.万事俱备欠东风
开篇前先说明一下,关于信浓大豆绝收,信州味增绝产的事情是真实发生的。
写手从一份1567年的关东某佛寺文书中曾经看到当年味增价格暴涨至一千七百永乐钱每石,也即每升味增价格高达十七钱,这与平时的四至五钱的价格差别巨大。
随后写手又曾经从某位历史发明家所发布的一篇机翻喂鸡百科的内容中发现,前两年信浓和甲斐等东国的许多分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另一份资料来自《甲斐国志》里关于连年干旱,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有领主被迫拿出宝贵的永乐钱从外地购进粮食,挽救一下自己领内的百姓。
由此才得以彻底验证,战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一次味增价格巨大波动的事件。
对于百姓这是一个遭难,对于提前预知了此次事件的小平太则不的不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现在小平太头疼的是堆场的问题,山内府中城的米仓倒是很大,但是很抱歉那是官家的公库,私人怎么能用。其次今年山内义治收上来的那点粮食他早有预见,根本没出手,全屯着预备着灾荒了。
小平太没得办法,急的抓耳挠腮,四处去找山内府中城的粮商询问租用仓场的事。
可是山内这些在地的坐商【注1】粮商早就精的和鬼一样了,他们也已经发现信浓今年的旱灾十分酷烈。
如今不光是山内的粮商,诹访、松本、葛尾、善光寺等地的粮商都已经开始暗中筹备。原本信浓今年秋收以后的北信就大规模的减产了,一贯四石米的价格,才不过秋末冬初,就已经飞扬到一贯二石了。
果然能在战国乱世里扑愣的,没有一个不是人精的,小平太无法,只能盯上了为柿漆专门搭建的仓场。
之前小平太曾花费了数百贯的巨资,去往下野守护宇都宫氏的领内购买太谷石。如今石头早就到了,仓库也已经搭建了不少。
一般而言,普通的仓库就是普通的木材构建,使用歇山顶间架式构顶,然后再雇佣草葺工匠,搭建茅草屋顶。
好处是搭建的快,而且很便宜,甚至随便什么杂木板都可以用。而且草葺屋顶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劲,在现代的兵库县神崎市有一栋八十年以上的草葺屋顶房屋。中间只雇人大规模维护过一次,完全没有问题。
而小平太特意要用的太谷石,和我们国家太古县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种数百万年乃至数千万年以前的海洋中藻类植物堆积之后形成的一种石材,具有极强的防火性能。
在现代一般多使用在教堂、寺庙、政府部门、雕像等地方。因为太谷石本身具有较为“柔软”的性质,非常便于切割成型,雕刻各种花纹和形象。最有名的使用太谷石作为外墙的建筑,就是那座臭名昭著的日本国会大厦咯。
但是古代,也就是小平太所看重的还是他易于切割同时防火性能非常高的特殊性质,它不能用以建筑城墙石壁,因为毕竟他很软。但是也许是由于是藻类形成的石料,同时它还有较好的透气性,可以使得它所构建的仓库避免封闭环境中的闷热和极寒。
多废话一句,同样是石头,差别大到难以想象。不是什么石头采下来就能用的,很多起点大作家上百度地图搜索一下当地有个采石场,就敢说拿来建一座石垣,建一个石城。
呵呵一下!
最适合拿来做石壁的是不生产于丹波国的丹波石,开采下来就一块一块很方正,适合垒砌,硬度足够。其他诸如称为御影石的花岗岩,适用于澡堂地板,踩起来也“软软的”不那么硬的十和田石。
石头的种类数不胜数,如果性质都一样,还要什么化学元素来分类了啊。
闲话撇开,如今小平太的柿漆仓库已经垒建起来一多半,原本是预备储存五年分量的柿漆的。现在柿漆刚起步,完全用不上这么多。正好拿来堆大豆、食盐和木桶。
解决完了场地问题,小平太就坐等已经忙活开的助左卫门来采购了。
东海道一线迴船的速度相当快,来回一趟堺和远江国不过十日。堺又是此刻畿内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市面上充斥着四国和中国地方拉来的大豆。
助左卫门长袖善舞,面子上有的是酒肉朋友帮忙。加上纳屋这块金字大招牌,收购的速度超快。也是因为今年西国的豆子实在丰收,每石的价格最后被助左卫门辣手一刀砍去了三十钱,只用了区区一百七十钱就收到了。
而信浓本地的豆价已经上升至四百钱每石,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当然不是只有豆子在涨,是所有粮食都在疯涨中。
和上涨的粮价不同的是,信浓的天气一日冷过一日,除了下霜之外,今年的冬雪却至今没有落下来。
现在别说瞎子了,就是傻子都已经发现,明年极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蝗灾、旱灾和病害。
水田里种下去的小麦和畑里种下去的大麦,如果降雪不足,必然难以获得发芽所需的足够水分。同时由于降雪少,气候干燥,相对温暖,给予蝗虫卵极为合适的孵化机会。明年这场蝗灾就可以预见了!
其次是热病!由于干旱缺水,农作物即使辛苦浇水好不容易发芽长大,他的叶片上也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淡黑色或暗绿色的如同霉斑一样的斑点。
如果只是感染在叶片上的也就算了,如果传染到了穗上,那不用看了,农作物全株报废。什么东西都长不出来了,只能收割了做稻草去烧火了。
而且热病又称为瘟病,传染性那是相当的强。一块地上只要有那么几株染上,用不了几天,整块地上的农作物就可能全部感染上。到最后发生跨国连郡的大规模农作物毁灭,并不少见。【注2】
小平太如今要挣得是血泪钱啊!
【注1】:是坐商不是座商,这个坐商的意思就是本地商人,区别于行商。坐商的范围非常广,只要是在本地经营的商人都可以这么叫,不管你是什么买卖。
【注2】:热病主要发作在稻上,麦的热病相对少见。其次发病原因主要为多雨潮湿或积热高温两种,我国广东省尤其严重多发。
第278章.40.信州农民甲东国
你要说人这个东西吧,主观能动性确实一般都很差。可是这个老天爷一逼迫,你就会发现,天呐!战国时代的农民简直666啊。
因为至今还是下霜而不下雪,很多没有沟渠和河川的畑今年就全部直接被弃耕了。种了也白搭,没有水,种啥都没用。
然后已经种上麦的田地里,全都都是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但是手挽手并排踏苗的农民。他们做的事情我们国家北方农民也做,知道人的应该很多。
小麦大麦种进地里,下雪前天气还不算太冷。麦苗都抽发出来了,但是为了保证明年麦子能茁壮成长,让他在开春前根系更加发达。农民们会把长出来的麦苗全部踩断踩折,让麦苗都死球不消耗养分。
然后明年开春,根系发达的麦子才能长得更好,发育的更快,这就是所谓的“春前踩麦”。我国河北地区有的农民甚至开着摩托拉着石碾子,直接在地里碾一遍,很是有科学道理的。
其次是在无法耕作的缺水的畑上,信浓的农民们可能科学文化水平几乎为零,但是他们居然大多知道“寒霜破土法”!
日本的东国地区拥有水利条件和地形条件最好的关东大平原,为什么到了战国时代农业开发程度还是低于西国呢?
百度喂鸡和起点大作家、逼乎大V们张口闭口就是河流泛滥成灾,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全,战乱频繁,没有一个统一政权进行完整的规划治理。
这种东西都是嘴皮子碰一碰,脑门一拍,张口就来的东西。请大家务必当笑话看就好了,不用去理会。
除开水利设施这个大问题之外,关东平原本身不适合耕种!没错!不能种地!
包含信浓、甲斐等国在内的大范围关东地区,属于地理环境上的关东红土层!现在去关东平原上,随便找块平地往地下挖一米多就会碰上黏度极高的红壤。
这种红壤不仅泥土十分团结,而且酸碱度测试中酸度偏高。与正常农作物所需的弱碱性土壤有极大不同,大部分农作物根本无法在红壤上种植存活,即使存活下来,也由于土壤的黏度太高而根本无法扩展根系,最后全部扑街。
在《尚书·禹贡》也提到扬州地方厥田惟下下,就是因为如今的太湖平原,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地在古代也是酸度较高的黏性土壤。根本无法耕种,难以农业生产。
我国的江南持续开发到唐代,才开始进入扬一益二的时代。此刻距离河姆渡文化等先民活动时间已经超过了六千年!什么概念!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改造持续了六千年,才成功使得当地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日本的农业技术本就薄弱,他们能有这么长的农业耕作时间改造吗?当然没有!
所以为什么到德川家康入国,关东还是那副死腔样子。被天下人都普遍认为是穷乡僻壤,明明平原广阔,却由于开发不足,土地不能耕种。
再回到信浓,写手本人就此推定,家康在信浓学习过“寒霜破土法”!
在秋末冬初下霜的时间里,翻地,起码掘出离地三十至四十厘米的泥土。这些不适宜耕作,已经黏结在一起的土块,在白天太阳日照的情况下被水汽侵入,气态的水渗透进土块的各个角落。
等入了夜,气温降低,水汽凝固成固态的冰。由于凝固成的冰的体积较大,在自然的力量下,黏结在一起的土块中间就产生了无数的细小的冰粒,土块就不再黏结在一起了。
等第二天太阳一晒,冰融化,已经被冰块弄的支离破碎的土就四分五裂。一下子就从令人无处下手的黏土变成了松散可耕作的泥土,自然的伟力实在无穷。
只要把这个过程持续上两个月,这块地,地表上三四十厘米的土壤就变成了能够耕种的松散泥土。
但还不够,土壤的酸性如何缓解呢?
信浓的农民那真的是机智,你根本难以想象。
各村各庄的地头会在秋末组织人手挖一个半米深,五米长宽的正方形大坑。然后在四周钉木桩,不用太高,半米左右的木桩即可。
再使用稻草密密厚厚的扎成稻草墙,把坑给围起来,形成一个人工的发酵池。
然后收集漫山遍野的枯树叶,把坑给填满。再铡稻草,把稻草铡碎均匀的抛洒进去。继续添加一定数量的稻草灰和米糠,最后是人畜的粪尿。【注1】
人畜粪尿这个东西尤其重要,信浓虽然不是村村养马养牛,但是大牲畜的粪尿还是比较好寻摸到的。这就是当地堆肥事业大发展的有利先机,别的地方还就不行。
这样已经把坑堆的满满的,先晒他三天!晒的你恶臭飘香之后,找几个鼻子不灵敏或者不怕臭的勇士,进去翻,一米来深的一堆肥啊,农民们身高才一米三一米四啊。
让这几位勇士在坑里连续给他翻上三四天,所有东西都均匀的搅合在一起之后。用稻草继续扎一个巨大的草盖,把这一大堆肥给捂起来。就这么让他在还算封闭的环境内发酵三到四个月,来年开春以后就变成了《信长之野望》里的秘技——草肥(绿肥)。
反正这玩意来年揭盖拿来用的时候,能够把你臭的死去活来,沾在身上的腐烂恶臭洗三天澡都洗不掉。
但是这种肥它好啊,施在破土之后的黏土地里,就能把偏酸的土地酸碱中和至弱碱性。
泥土颜色也会从红色变为黑色,变成适宜耕种,肥力强劲的好地。
如果这个过程反复来上三四遍,中间几年都不种植农作物。这块地就能彻底苏醒,变成熟地。最后再拿去种几茬大豆,聚集土壤中的养分,那这个地只要能接上水,那就是一等一的肥田了。
现在大家能明白武田信玄为毛认为信浓是他的王霸之资了吧,为什么德川家康统治过信浓以后就知道怎么改造关东平原的土地了吧。
这之后关八州的农业在土壤改造和水利整备双管齐下之后迎来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富饶的关东大平原。
但是正当小平太以为信浓的农民们已经超棒,掌握了这么好的农业技术的时候。
小平太又看到农民们喊着号子,扛着铲子,挑着鹅卵石上山去了。
【注1】:信浓能发展出这种堆肥法,确实和当地繁荣的牛马等大牲畜的饲养和培育有巨大的关系。
第279章.41.村上武田作对手
古代的农业靠天吃饭,不管你种啥都要老天爷给面子。求的是风调雨顺,保的是四季农时。
但是现在信浓旱得很,是个农民都在求水,水从哪里来?
小平太不得而知。
甲信地区的主要农业区实际全部围绕诹访湖、千曲川、天龙川、釜无川、笛吹川等湖泊河流形成的平原河谷。
而甲信的地形也是群山环抱,在山间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肥沃河谷,?沿着河谷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名闻战国的豪强。
但是河谷才多大?开垦成水田,种出大米也养活不了此刻信浓上上下下二三十万百姓。所以那些不靠近水源的畑和山坡上的火烧畑都被开发了出来,这些地方平时也就种种萝卜,芋头之类的作物。【注1】
用水困难,产量自然也就不高。聊胜于无,总能补贴家用罢了。
但是长久以来的农业发展,使信浓地方的百姓发现了一种向地求水的办法。
普通的环境下,干旱缺水了,无非就是动员老百姓打深井,抽地下水。有点水平的就会弄点什么抽水设备之类的东西,大部分小说里必然都是要弄黄河兰州大水车的。?
办法很有限,也很苍白,具体有没有用,见仁见智。古代地主也不是傻批,脑子不比现在人蠢,有用没用他们心里明镜一样。
所以干旱了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有的是办法,他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挣扎,浑身都是本事。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