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1 / 2)

不管匈奴是孤注一掷还是特意引他们过去,这里都不能耽搁,两万兵马不算多,但是也算不上少了,就算路上有埋伏,他们也不会没有抵抗之力。

破开还没有完全消融的冰块,两万骑兵很快到了黄河北岸,蒙恬从来没有没有来过这里,就算有前人绘制的简单地图,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

草原是最适合骑兵行军的地方,但是一马平川的地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容易迷路。

即便自己认路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在这种地方,蒙恬也不敢妄自尊大,好在他之前找羌廆要了不少林胡骑兵,他们对草原地形熟悉,应该不会太耽误事。

不过很快,蒙恬就放弃了用林胡骑兵带路的想法,因为那些埋伏在草原之上的匈奴士兵便能够将他们带到想去的地方。

到北岸后顺着方向走了不过一天,在他们扎营休息的当晚,外面便出现了试图偷袭的匈奴兵。

火光将整片营地照的通明,因为他们人数不多,后面紧接着就会有援兵跟来,所以所有人都只带了十天的口粮,轻装行军,被没有押送粮草的车马。

偷袭的人想点燃存放粮草的仓库,却没想到这里根本就没有,在黑暗中绕了几圈之后便被一早就盯上他们的士兵一箭射了个透心凉。

为防晚上出现什么变故,营中所有人都没有入睡,他们再有两天便能到达九原边城,如果有埋伏,这两夜是最好的时机,当然,没有埋伏更好。

扛着不知道从谁手中拿来的长矛,蒙恬冷笑着看着从各处拖过来的匈奴尸体,扭了扭脖子让所有人都打起精神。

打头阵的已经混进来了,外面的肯定在等着军营混乱,待会儿他们就要混乱起来,不打起精神伤到自己人了回去全部受罚。

营中不知道什么地方还藏着人,他们人多,圈的营地也大,有注意不到的地方很正常,等了一会儿不见再有人来,蒙恬将肩上的长矛放下,将行囊都收拾好,点火。

还有精力在他们来的路上设下埋伏,那就意味着九原的情况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凶险,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多花些时间将这些士兵拿下。

营帐之中很快燃起了火光,远远望去,大营之中人影攒动,像是在忙着扑救营帐,只是他们已经远离水源,营中仅剩的那点儿水不足以令火势减小,一阵风吹过后火光甚至更强烈了。

知道里面的人已经得手,外面紧盯着这儿的士兵情绪大振,一个个拎着长刀大喊着冲进了燃着大火的军营。

早有准备的黑甲士兵们目露凶光,在他们冲进来之后就拿着武器厮杀了起来,他们虽然是骑兵,但是拿刀厮杀的本事也不比旁人差。

为了避免战马受惊,早有一部分人趁着夜色将马和行囊一起带到了远处,如今的大营之中,除了空荡荡还在燃烧的营帐,就只剩下欲将来犯之人斩于刀下的黑甲士兵。

似乎是觉得他们匆忙渡河而来准备不多,入夜之后偷袭胜算更大,所以这一波匈奴士兵一共也不过五千人,待放出去查看的斥候们回来,确定了来犯之人的数量,蒙恬狠狠擦了一下嘴角,拎着武器带着身后一直不曾有动作的士兵朝着外面而去。

既然都朝着大营而来,不包圆了一起打就对不起他们整晚不休息在这里等着这些人。

刀光火光伴随着参惨叫持续了整夜,偷袭的士兵们在冲进来之后就察觉到了不对劲,等着他们的秦兵不像是慌张集合,更像是一早就在这儿等着他们。

发现了不对劲,反应极快的匈奴士兵就要撤退,但是一回头,退路已经被堵上了,杀神一般的黑甲士兵堵在他们来时的路上,闪着寒光的箭尖正对着他们。

即便知道营中还有其他秦兵,这些箭不会射过来,匈奴士兵还是心中一凉,对视了几眼之后便怒吼着继续厮杀。

再英勇的军队之中也会有怯懦的小人,不是所有人都不怕死,不等天亮,蒙恬身边便捆了许多试图逃跑又被抓回来的匈奴士兵。

看着一片狼藉的大营,蒙恬将挥了挥手留下一部分人收拾残局,然后带人和另一部分士兵会和。

经过一个冬天的鏖战,匈奴还有战斗力的士兵已经不多了,留下那么多人埋伏在这里,攻城的定然不会拼尽全力。

经过一天的修整,清点了伤亡之后,蒙恬只带上一半的人马继续疾行前往九原,剩下的人都缓下来等着王贲或者李牧的大军过来。

俘虏了那么多匈奴士兵,从他们口中掏出点消息并不是太难,匈奴各个部落之间本就不算太平,只有大举入侵中原的时候他们才会真心合作,一旦没了共同目标,他们也是自相残杀。

大小部落之间的互相吞并并不少见,背叛在匈奴之中很常见,就算一起拼杀的时候再不要命,离开了战场,他们也能不眨眼捅对方刀子。

从李牧将军那儿学了不少小手段,蒙恬没费多大劲儿便将想要的消息套了出来,至于已经没有用处的匈奴人,捆了之后接着扔回后方和马待在一起,杀不杀等大军汇合之后再说。

北地战事正酣,粮草源源不断押送过来,驻守在南阳一带盯着楚国的蒙武也很快有了动作。

秦王接下了楚王的求和书,收下青阳以西的土地暂不出兵,原本守在平舆外长城的秦军也退了一半,摆了十足的诚意在楚王面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秦军刚刚褪去,郢都的昌平君便自立为楚王,试图率兵攻向楚国腹地,杀掉弑君的负刍以正楚国之风。

昌平君对楚国之事了解甚少,只是他的身份在这儿摆着,就算他一直待在秦国,那也是楚王长子,想要回国继承王位理所当然,项氏一族扶持他也师出有门。

跟在昌平君身边的长安君什么事情都没来得及做,好像就一眨眼的功夫,对他毫无防备的昌平君立场就变了,在成蟜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郢都内的秦国官员便全部撤离到了旁边郡县。

等候已久的李信和秦炳将官员们安排好,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将昌平君还有他身边的一众楚人赶出了郢都。

这儿虽然是楚国旧都,但是现在已经是秦国的土地了,楚王和秦国相邦的身份只能二选一,既然要当楚王,就不适合再留在秦国的城池之中了。

昌平君早知道会有一番波折,但是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没有追杀没有问罪,反而直接将他赶......送出了郢都?

生怕这是李信等人心血来潮的决定,未免秦王得知消息便会出兵将他们拦住,昌平君二话不说,见了项氏一族的人后便头也不回去了楚国。

带着撤回去的兵马回了咸阳的燕执听到这个消息,再一次觉得让李信去对付楚国是个好主意。

楚人能搞事儿,他比楚人还能搞事儿,一害降一害,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昌平君以为那是李信被激怒所以才干出来的傻事儿,殊不知,让他回到楚国才是李信真正的目的。

如果楚国只有一个王,昌平君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回到楚国,但是现在不一样,楚王负刍还没有死,一国之内忽然出现两个王,还都是考烈王之子,待这二人起了冲突,国人该向着谁?

两王相争,氏族站队,本就千疮百孔的楚国再经过这一场混乱还能留下多少兵马与秦军对抗,他们不过是多等上些时日,便能轻而易举拿下楚国,岂不比正面对上急红了眼同仇敌忾的楚国军民好了太多?

以让步的姿态退兵回到咸阳,燕执算了算时间,发现如果继续如今的形势,大秦一统天下或许用不了十年之久。

嬴政在更年轻的时候加冕为皇,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天下百姓身上,这么一来,大秦怎么会有二世而亡的机会?

关中蜀中农事大盛,秦国仓廪尽数被粮食堆满,咸阳城中商旅不断涌入,继齐国临淄之后,咸阳稳步朝着天下最繁华的城池发展。

道不拾移夜不闭户,国人争相为战,秦人好战之风,至今没有一点变化。

秦国统一的步伐已经不可阻挡,赵国灭亡之后燕国便人心惶惶,虽然秦国看上去没有立即出兵的想法,但是燕赵相邻,赵国灭,燕国肯定保不住啊。

楚国正在内乱,这会儿只需要防着秦国不出兵,其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但是燕国和齐国没那么大的心,北击匈奴的大军虽然还撤回关中,但是两国君主都坐不住了。

等大军回来,再做什么就晚了。

齐王对秦国早没了反抗之心,加之国中大臣大多被秦国收买,所以一直坚定的以为只要他齐国安安分分待着,秦国就不会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