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的首日排片量高达55%,这个排片量在李沐的电影里并不算高,在张一谋、冯小钢、周星持、原时空徐争等人巅峰期作品的排片量里同样不算高,在进口大片的排片量里还是不算高,那些关注度足够高的进口大片的排片量有时甚至会高达80%左右,问题是《火星救援》是和《功夫熊猫2》同步上映。
按照国内院线经理们的排片逻辑,《功夫熊猫2》妥妥也是要给高排片的。
《功夫熊猫1》曾席卷全球;《功夫熊猫》系列的主角是国宝大熊猫,角色形象深得国内观众认可;《功夫熊猫1》能在2008年的国内市场拿下2亿多的票房,妥妥的大卖作品,还为续集积累了足够高的人气;《功夫熊猫2》宣传极为到位,不只是影迷知道这部电影即将上映,就是在普通观众中同样知名度极高;《功夫熊猫2》的票房预售情况非常不错。
可以说《功夫熊猫2》符合拿高排片的一切基本特征,如果是在平时的话,妥妥的要拿50%左右的排片,但是现在它唯一的问题是竟然和《火星救援》同步上映。
前面说了,《功夫熊猫2》符合拿高排片的一切内在逻辑,那么《火星救援》呢?
那些由院线统一下发指导意见,旗下影院根据各自的区域和观众喜好,在建议的排片量范围内适当调整的情况除外,国内大多数影院都是由影院经理直接负责排片。
而影院经理首先要看的就是明星和宣传力度,因为大概有30%以上的观众属于盲目跟风观影,大多数时候口碑用处不大,很多观众经不起忽悠和炒作,能靠口碑翻身的永远都是极少数。
而要说到制作团队和明星阵容,《火星救援》可就不困了。
李沐都已经是世界级的大导演了,其执导作品的全球总票房稳居世界第三,奖项上更是席卷了奥斯卡。
作品如《盗梦空间》《地心引力》《刺客》《超体》等,哪部有让观众们失望过吗?就连村头的老头老太太都知道国家出了一个李沐,拍电影很厉害,拍一部电影赚来的钱够买500万吨玉米的!
老天爷,500万吨!那是多大一堆玉米啊?!听孙子说有100亿斤哩!
央视的新闻上老播他,连从未到影院看过电影的老农都知道他,更何况是较为前卫的电影观众?
除了李沐之外,这片的男主角可是姜闻。此时距去年大火的《让子弹飞》上映还不到半年时间,距离《让子弹飞》全面下映也才三个多月时间,半年前的《让子弹飞》不但创造了票房奇迹,还让无数国人将其视为神作,可以说现在正是市场对姜闻认可度最高的时候。
女主角巩莉就更不用说,《地心引力》最火爆的时候一张票能被炒到1000元,影片能在2009年的市场拿下16亿元的超高票房,更牛逼的是巩莉竟然还凭此片成为了全亚洲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影后的女演员。
还有柳亦非,还用介绍吗?国内谁不知道她?
其余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就这个制作团队、明星阵容,你说如果你是影院经理你会怎么排片?
排片还要看影片的宣传和发行力度。
一来《火星救援》剧组是真舍得砸钱,人家制作经费都1亿美金了,还差那点宣传费用?
二来影片的投资方、发行方参与者极多,这参与者多了,分票房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但同时宣传力度和发行优势也会被明显放大。
不同公司在发行方面各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火星救援》分蛋糕大方,肯为这部影片卖力气的人和公司就多。
另外,首日排片具有一定的赌博性质,而促使影院经理们最终扔下筹码的,往往就是影片的预售数据。
而要论预售数据,《火星救援》是8500万,《功夫熊猫2》则是5000万。
可以说《功夫熊猫2》各方面都非常不错,唯一可惜的就是偏偏遇到了李沐和他的《火星救援》。
那么问题来了,《功夫熊猫2》推迟上映行不行?
当然行。
但一来《火星救援》和《功夫熊猫》之所以都选在5月26天上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天是美国的四天假期的开始,很多美国家庭都会选择这个小长假集体观影,而两部电影的最大票仓又肯定都在在美国。
二来,前面说了,进口片的同步上映是影片获得高排片重要依据之一。
原时空《冰雪奇缘》之所以口碑爆棚但国内排片却极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不是和北美同步上映,国内上映时间要晚了几个月,很多观众都已经在网上看过高清原片了,那么走进影院观看的意愿就会严重降低。
所以《功夫熊猫2》虽然在国内排片不够理想,但却没有必要为了躲开《火星救援》就专门推迟上映档期。
最终结果就是,《火星救援》的排片高达55%,而《功夫熊猫2》的排片却只有35%,其他影片就更惨了,其余所有影片来一起分那剩下的10%排片。
5月26日,星期四,《火星救援》正式全国公映。
全国影院的售票大厅在这一天都明显的热闹起来,很多影院都出现了观众大排长龙的现象。
各地的售票大厅内,购买《火星救援》和《功夫熊猫2》的声音此起彼伏。
某影院售票窗口,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小姑娘此刻已经有些手忙脚乱了。
“我要两张《火星救援》的票。”
“三张《功夫熊猫2》”
“给我来三张《火星救援》,对,全部3D的。”
“两张《火星救援》。”
“上午的没票了?中午呢?下午也行!”
……
工作人员正式检票后,很多手拿影票的观众开始纷纷向影厅的入口处走去,在交了10块钱的押金领了3D眼镜后,随着人群一同步入影厅。
《火星救援》的故事很简单,华夏宇航员马岳因一场巨型风暴而被意外遗留在火星上,这里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2亿公里,基地的食物只够他吃上300个太阳日,最多400个太阳日,而救援飞船来接他最快也要四年时间,所以他所面对的第一个绝境——去哪找那剩下的三年口粮?
可以说《火星救援》这部影片就是男主角克服一个又一个绝境的故事。
食物不够,就创造条件在火星上种土豆。
没有肥料,火星土壤缺乏微生物,就用宇航员们囤积的粪便。
没有水,那就点燃氢气,加入氧气,初中生都懂。
可问题是他去哪儿找氢气?
这里可是火星!
有办法!
飞行器里还有几百升的燃料肼,在催化剂铱的作用下,肼会瞬间分解成氮气和氢气。
他只需要把氢气收集在一个小的空间内,然后点燃……
好家伙,懂化学的都知道这TM根本就是在玩命啊!
可已经这样了,不玩命又能咋样?
说实话这片到这里没撒一点狗血,没刻意煽一段情,更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可很多观众还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震撼。
震撼于男主角马岳自始至终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就男主角面对的这种绝境,恐怕绝大多数人恐怕早就躺平等死了,可马岳没有,马岳始终坚信科学的力量,即使明知希望渺茫,可仍在利用他的毕生所学在尽一切可能求活。
这种精神真的非常令人动容。
氢气在氧气中点燃会生成水谁不知道?
粪便能当肥料谁不知道?
火星上有土壤谁不知道?
可是扪心自问如果自己也面临马岳的情形,自己能想到要在火星上种土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