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谁是反贼(2 / 2)

《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不管是否真实,反正这支匈奴人自认为刘邦后代,所以在数百年后建立政权时,拿到了明正言顺的大义借口。

袁熙恍然,对于匈奴,乃至乌桓鲜卑这些注重血脉传承的外族,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宣称,这只有汉庭才能给他们!

别看袁绍现在和乌桓鲜卑关系这么好,很有可能人家看中的不是袁绍的势力,而是和汉室宗正刘虞所带来的大义。

袁绍突然想起,怪不得前世历史中,袁绍攻灭公孙瓒的时候,乌桓鲜卑全力支持袁绍,八成是袁绍打着为刘虞报仇的名号。

而仅仅在一年之后的官渡之战,闫柔鲜于辅带领的乌桓鲜卑实力,就私下倒向了曹操,搞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

要知道官渡之战打到后期,袁绍还是一直占优的,乌桓鲜卑吃饱了撑的,跑去支持曹操?

但如果考虑道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号,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不管是乌桓鲜卑出于汉庭名义投奔曹操,还是曹操暗中和其达成了什么交易,最后的结果都是幽州后院起火。

官渡之战后,袁谭也曾经说动乌桓起兵五千抗击曹军。

而曹操得知后,派牵招作为特使,说服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归服,“敬受敕教”,而且辞辽东之使,并把准备出发援助袁谭的五千兵解散了。

《三国志·乌丸传》载,曹操平定河北后,乌桓校尉阎柔“帅鲜卑、乌桓归附。”

说明从始至终,袁绍这几个乌桓鲜卑盟友,其实不是站在袁绍一边,而是汉庭这一边。

所以后世郭嘉出于这种理由,一直极其防备乌桓鲜卑,认为他们迟早会阻碍曹操的大计。

故他力主征乌桓,理由是恐怕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生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而且认为,应乘三郡乌桓毫无战备的情况下“卒然击之”。

说白了,就是搞偷袭。

曹操采纳了这个意见,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直到离柳城二百里,塌顿才发现不对,仓促举兵,但为时已晚。

袁熙想到这里,不禁苦笑,搞了半天,在这个时间点,乌桓鲜卑才是汉室忠臣,袁绍和曹操都是大大的反贼!

小丑竟是我自己!

袁熙至此想通了,当前刘和还真是不可或缺的。

要是刘和死了,袁氏便脱不开干系,这样就会把在幽州乌桓鲜卑完全推到对立面上,从而让袁熙在幽州的扩张寸步难行。

想到这里,他深深一拜,敬服地对郭嘉说道:“先生一言点醒梦中人。”

“但我不明白的是,刘和固然重要,公孙瓒那些家眷,又有什么用了?”

郭嘉看了看四周,张了张嘴,袁熙认得这是过继两字。

郭嘉说道:“幽州势力之复杂,为十三州罕见,公子在立足未稳之前,只能想办法合纵连横。”

“刘和是一股力量,乌桓鲜卑是一股,公孙度是一股。”

“而最后一股,便是还对公孙瓒抱有同情的人,或者妄图利用其身后名声的人,这些人是杀不光的。”

“公子若是能救下他的遗孀和孩子,仁义之名传于天下,便能将这些势力慢慢化为己用。”

“再不济,也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袁熙听得连连点头,又出声道:“家父会不会认为公孙瓒后人有威胁,斩草除根?”

郭嘉失笑道:“几岁大的孩子都怕,就这点胆子,还想夺取天下?”

“我看还是趁早回家种地好了。”

袁熙大汗:“先生教训的是。”

郭嘉最后道:“公子如今显露些妇人之仁也好,至少能让袁使君更加放心。”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兄弟阋墙。”

袁熙明白郭嘉说的是过继的事情,心道自己无心之举,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袁熙其实当时是为了给个赵云和田豫一个交代,还真没有像郭嘉想得这么深!

他站起身来,说道:“既然如此,我再去和家父谈谈,把刘和及公孙瓒的家眷都保下来。”

“万一家父想不开将其都杀了,对我来说可就麻烦了。”

郭嘉点了点头,“可,公子吃点亏没关系,现在吃点小亏,将来必然能有更大的回报。”

袁熙心领神会,说道:“我明白了。”

袁绍这几日没有急着回邺城,一直留在营寨中,确实在想如何处置刘和等人。

底下的谋士也是争论不已,但刘和身份太过敏感,谁也不敢开口建议将其杀了,但多有建议将其软禁在邺城的。

谋士们各执一词,袁绍不打仗时犹豫的老毛病又犯了,至今没有下定决心。

此时侍卫进帐,报道:“袁二公子求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