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在淮国学宫待了一年,将自己的道认真梳理了一遍,然后编纂成书册,交给王谨。
在他想来,王谨了解过他的王道教化之后,定然会邀请他参与治国,并且会在淮国推行王道。
可是让他失望的是,王谨虽然和他讨论过王道,但是却从来没有要在淮国推行王道的意思,更没有征召他为官。
这让孔丘很是疑惑,于是趁着一次讨论的机会,孔丘就向王谨询问:「淮公既然推崇王道,为何不在淮国之中推行王道教化?」
王谨笑着说道:「世人皆有私心,此时推行王道为时尚早也!」
孔丘又问:「那何时可推行王道?」
王谨道:「吾也不知。」
孔丘大失所望,在他看来,淮公已经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国君,可是为何却不愿推行王道。
于是他想要离开淮国,去寻找愿意接受自己学说,践行王道的君主。
「仲尼先生,您是一位大贤,但是这个时代却不适合王道。没有君主会愿意推行王道,不如您继续待在学宫中完善您的学说?」
孔丘拒绝了,他要游历各国。
看到孔丘拒绝,王谨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让人准备了一辆马车。
对于孔丘的离去,王谨并不看好,这个时代的战乱频繁,你推行王道,但是你的对手可不会跟你讲王道,一意孤行推行王道,最后只能是黯然收场。这个时代国君们更想要强兵之道。
「孔丘的房间给他留着,想必要不了多久,他就会回来的!」王谨笑着说道。
孔丘离开学宫,先是回到了鲁国,向鲁公阐述了自己的王道教化。鲁公当时已经被公室和卿士贵族们架空了,听到孔丘的王道当即就决定任命他为大司寇,摄相事。打算破罐子破摔,反正也没有比这更烂的局面了。
而担任相国之后,孔丘才发现,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想要用礼乐来约束那些卿士贵族,但是人家根本就不在意,孔丘的摄相事完全就是一个笑话。
他想要做事,但是却没有任何可用之人,三月时间,没有作出一点成绩。他想要做事,那些卿士贵族就阻挠,经过一番争斗他才发现,他的王道根本无法约束这些卿士大夫。
三个月来,孔丘一无所成,鲁公也失望了,于是就不再将祭祀的祭肉分给他,意思就是不想再任用他了,看到这种情况,孔丘只得离开了。
接下来孔丘又去其他几个国家宣扬他的王道,这几个国家的国君很敬重他,都愿意让他做大夫,但是却没有一个国君任用他。
看到这种情况,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开始周游列国,同时开始招收一些有天赋的弟子。
在游历各国之后,他发现了自己学说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又将其补充完善。他的名字在列国中流传,但是却没有人愿意任用他。
他的眼睛依旧明亮,风霜雨雪让他变得苍老,但是他的头颅却依旧高昂着。
经历了这些之后,他明白了很多,但是依旧有很多疑惑之处,于是他准备再次回到淮国学宫之中寻找答案。
孔子再次回到淮国,并且前往淮国守藏室见到了老子。
淮国的守藏室很少有外人进来,能得到淮公允许前来的,除了淮国公室就是这些大贤了。